当前位置:首页>>大众健康>>网络心理

“手机鸦片”让人丢了魂儿
发布日期:2014-10-21

  早上,手机是闹钟;公交车里,手机是小说阅读器;中午,手机是聊天工具;晚上,手机是游戏机;临睡,手机是“安眠药”……对现代人而言,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连许多中老年人也爱上了刷微信朋友圈,并乐此不疲地给儿女们发送各种讯息。手机几乎变成了现代人身体的一部分,有人说:“国人百年前躺着吸鸦片,如今躺着玩手机,姿态惊人相似。”

  “醒来第一件事除了睁眼,就是摸手机。离了手机就焦躁不安,没了网络就慌了手脚。”这是大家共有的感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万余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某招聘网站发布的调研显示,78.86%的人没事儿时喜欢用手机打发时间,68.56%的人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63.59%的人睡觉前玩手机,且经常影响睡眠时间。

  被手机“绑架”的不仅是中国人,英国思纬公司对全球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到哪儿都会带手机,尤其俄罗斯人和新加坡人表现最严重;2/3的人睡觉时会把手机放在附近,且不关机,生怕错过来电。法国《心理》杂志调查发现,59%的人对手机有“依赖症”,他们会因为想到没有手机的生活而“冒冷汗”。有网友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生存需要(水、食物和空气)下加了“无线网络”和“手机电量”两大需要,尽管是恶搞,也反映出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智能手机能上网、导航、游戏、阅读,还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通过手机匿名交流不受现实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约束,其新异性、灵活性等都容易引人沉迷其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朱廷劭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而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联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手机恰好满足了排遣郁闷和人际交往的需要。

  朱廷劭指出,手机依赖已对部分人群造成危害。有人没带手机或手机没信号、没电,就会无所适从、焦虑不安;有人在约会或聚会时玩手机,损害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有人手机铃声隔段时间没响,就会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幻听。朱廷劭说,过分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可能削弱沟通能力,容易让人变得孤单和寂寞,还会影响社会功能与适应能力。手机依赖还会危害生理健康。最新研究发现,睡前玩1小时左右手机或平板电脑,睡眠质量会受到极大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视网膜与黄斑损伤,以及诱发肌腱炎和颈椎病。

  手机越来越便捷、智能,人却越来越懒惰。离开手机的方寸屏幕,我们应在焦躁之余反思自己,为何被手机绑架了。朱廷劭表示,戒掉“手机鸦片”,首先要控制好使用时间,比如规定在家庭聚会时禁止用手机。工作休闲时间与同事朋友聊天,而不是抱着手机。其次,多培养兴趣、丰富业余爱好,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积极与人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朱廷劭的团队已针对手机依赖建立起一套对策,可以对成瘾问题进行预测和干预。这套系统通过微博、APP等途径分析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建立心理预测模型,并根据结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果用户过度地使用手机,我们的应用软件可能会考虑提示他及时休息;如果用户对手机产生了严重依赖,我们会建议他尽快进行一些心理自助调节。”朱廷劭介绍说。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孙向亮)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