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在社会、学校及至家庭已经日益普及。网络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伴随着网络应用而生的网络成瘾者愈来愈多,导致一些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聊天,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状况已受到许多心理学家、医学家以入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见解,与同行商榷。
一、中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调查
当代中学生可以说,是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人。我国一项调查显示:上网学生中有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下载软件。另一项调查为:广洲市珠海区教育局的一份《关于互联网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报告》表明,家庭中有电脑的中学生占71%,这些中学生中打开电脑就玩游戏的占42%,上网进聊天室的占47%,曾经浏览过色情内容,其中认为不过如此的占24%,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占5%,学到一些性知识的占14%。上网后,中学生对其他活动兴趣减少的占13%,淡化与他人交往的性格较以前孤独的占10%。中学生因迷恋上网、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引发犯罪等悲剧更是屡见不鲜,我国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因上网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1至3月的25.1%。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危害,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更好地享受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更好地发挥其正面效应。减少不良信息对中学生的危害,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中学生网络行为对心理影响的主要原因
当代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信息化社会,要求接受的信息多,接触的事物多,他们思维开阔。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恰为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上网既激活了现代中学生思想,同时又困扰着他们,使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趋之若鹜,而上网聊天、交友及至网恋是中学生获得理解和精神慰藉的一种途径。中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不稳定,正是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半依赖、半独立的时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又缺乏社会经验,经不起外界不良诱因的诱惑。因此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看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
2、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与困惑,和父母之间也常常缺乏交流,一些普通家庭中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感情生活,这往往是中学生上网的初衷,一旦他们沉迷于网络,犹如陷入深深的泥潭,不能自拔。还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处于心理苦恼之中。是因为长期受压抑心理需要一条途径加以渲泄,而网络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比如:当一个学生遇到了心理苦恼时,想要倾诉时,他们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而是去上网,在聊天室或论坛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等,期望网上的朋友来给自己以慰问、帮助和支持。
3、学校的性教育滞后,现代中学生
由于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普遍存在着身体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滞后的情况。中学生在生理上趋于成熟,性欲望与日俱增,但性心理极为不成熟,对性普遍存在神秘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极易受不健康的网络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
中学生通过上网,找到他们自己的平等感、自由感、满足感。中学生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络互动游戏,尤其是黄色网站,其危害极大。从有关调查分析来看,首先会使他们出现成绩下降,兴趣丧失、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影响中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可能使中学生产生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却不知该如何与人交往,便会产生精神障碍和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他们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轻率与网友见面约会,受骗上当,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消极自杀的意念和行为。所有这些,是因为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影响。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成长,就必须兼顾他们的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三、中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
今天,当中学生分享网络便利的同时,就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待中学生的因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我认为在目前网络立法还不全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主动积极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教育引导中学生接受有益的网络知识,以正确心态对待网络,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1、要关爱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代中学生是在一个和平、稳定而又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的。从大环境来看,他们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成长的一代人,又是与网络在我国发展同步成长的人。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信息化、开放性、多样性,必定带来人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人格的多重性,这对正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冲击和诱惑,而基于虚拟,开放特征而建构的网络社会则在可能性上加剧了这一影响。从小的环境来看,当代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物质相对丰富。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少父母为工作忙碌,无暇与子女交流、谈心,部分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导致学生内心孤独、精神世界空虚。网络的出现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环境。但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节制、无道德性却进一步加剧学生与社会的隔离,引发了中学生的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扭曲和背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要给予中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当代中学生是在安定优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由于学校、家庭从他们的安全等原因出发,制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成长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心理脆弱,意志力不强,抗诱惑能力、抗挫折能力较低,对生活的认识层面,个人体验少。渴望参与的愿望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就在网络虚拟中放大甚至泛滥。可以说,学生对网络的热衷与沉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缺乏体验的一种纠枉过正。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确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将中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作为家长、老师应设法引导中学生的求知方向。从现代中学生积极向上,求知欲望高涨的心理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增强其自控力。如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双休日”、寒暑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和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将中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4、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消除中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作为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对其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如请有关专家或医生作心理卫生辅导和青春期卫生及性知识教育,对于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觉得不便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设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以消除中学生对性的神秘和性苦闷。使中学生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对黄色网站热衷或迷惑。
总之,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它的产生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功用性是无法否定的,而中学生因网络而引发的众多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规律有关系,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以及后天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禁网”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中学生的网络行为要立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及学校社会、家庭的大教育。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应付份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健康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