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健康>>心理

环顾左右,自杀预防重点锁定三类人群
发布日期:2017-09-12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出席了今年第29届世界预防自杀大会的专家黄悦勤教授接受了专访。

  受访人:黄悦勤教授,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残联副主席。

  采访人:付东红

  采访人: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那么,自杀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吗?

  黄悦勤: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根据程度不同分为:意念、计划、未遂、死亡。

  自杀行为本身是个体行为,但是人作为一类最高级的生物,不仅是一个生物体,也是一个社会体。有研究表明,自杀者周围至少有3人受到自杀事件的身心影响,因此自杀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

  采访人:自杀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黄悦勤:自杀是中国15岁~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是全体人群中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研究显示,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每年在全国综合医院急诊室抢救的自杀未遂者中,接受心理评估或治疗的比例不到1%。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

  根据近15年的数据调查显示,自杀率呈下降趋势。2015年发布的2014年自杀率报告显示:城市人口自杀率为每十万人中有5-6人,农村人口自杀率为每十万人中有7-8人。而且性别上特点是男性自杀者多于女性。我国老年人的自杀率与西方国家随年龄增长的趋势相同。就地区而言,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是城市老年人的2倍多。

  采访人: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年龄差异,为什么?

  黄悦勤:我国农村自杀率较高,原因是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差,农药获得相对容易,且医疗服务不足和急救措施不利等。而对致死性农药管控的加强也是农村自杀率当前得以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自杀率都是男性高于女性,原因是生物学差异、心理期望差异、社会功能差异等诸多因素。

  年龄因素,高龄老人很容易觉得生无可恋,另一方面与躯体状态有关。有些疾病带给老人常年的痛苦并无法得到缓解,容易绝望。另外,现在独居老年人增多,家庭支持较差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老年人心理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安慰,抑郁症状多发。

  采访人:造成自杀的具体诱因有哪些?

  黄悦勤:自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原因。

  简单来说,人在没有其他明显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现的自杀,可能就是高级中枢神经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信号”,即神经传导环路出现功能缺陷,引起人体出现异常的思维、行为或情绪。这一类人的自杀通常并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

  易感性是另一个生物学因素,即遇到同样的刺激或挫折,有些人能够挺过来,有些人则不行,后者就具有自杀的易感性。

  另一方面,文化习俗、负性生活事件,包括亲人死亡、失恋、重大挫折等都是可能导致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有些人在疾病状态或非正常状态时会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有些自杀是由疾病引起的,其中三分之二为精神障碍患者,而抑郁症患者自杀比较常见。

  另外,生存恐惧在自杀中所占比率也较高。

  采访人:生存恐惧?如何解释?

  黄悦勤:最大的生存恐惧简单地说就是绝望,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对生活失去了勇气。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上当受骗等,这些人往往会选择自杀。

  有一些绝望主要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因为这种绝望导致的自杀,有些时候是以失去理性、报复责任人甚至滥杀无辜的形式实现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采访人:自杀者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吗?

  黄悦勤: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不幸、最痛苦,生不如死。因此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他们通常有下面几种心态。

  矛盾心态:死亡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困难可在死亡的虚幻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一面想解脱,一面又向他人求助。

  偏差认知:认知常因情绪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伤自毁。

  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失去自我价值感。

  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采访人:由此看来自杀应当是可以预防的吧?

  黄悦勤:从导致自杀的原因不难看出,有些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有些则不然。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引起的自杀,都有干预的可能。通过对自杀死亡人群的心理解剖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自杀死亡者患有精神障碍。而这种自杀是医学完全可以进行干预的。

  采访人:不能预防的是哪一类?

  黄悦勤:经过周密计划的自杀往往隐匿,不可预测。有些自杀者自杀前制定了详细的自杀计划,还制造了一些假象掩人耳目,周围人不能看到任何自杀的信号,这类自杀常常是无法预知和不能预防的。

  采访人:那我们应当如何预防自杀?

  黄悦勤:有三类人群要引起关注。首先要弄明白自杀者有哪些征兆。比如有些人常常会把生活真没劲、人生好无聊等等消极的话挂在嘴边。还有两类人尤其要注意,一个是隐匿的抑郁症患者,虽然每天嘻嘻哈哈的,但是语言中都是一些消极的词语,觉得没意思;另一个是突然遭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人,可能无法承受心理打击,也可能做出冲动型自杀的行为。这三类人都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苗头,可以预防和减少很多自杀事件。

  有些自杀是有周密计划的,当事人会事先安排好所有事情,遗嘱、自杀工具等都早早准备好,而周五或者凌晨时分都是自杀高发时间,这个时间段往往难以及时发现抢救,自杀成功率较高,也是重点要预防的时间。

  一般来说,自杀行为分为四个程度: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前面三种程度的人群都是可以进行干预和预防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周围遇到这样有自杀未遂的人,一定要防止他们再次自杀,应及时送医,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进行心理干预和医学监管。

  采访人:可以进行治疗吗?效果如何?

  黄悦勤:对于由于心理失衡和精神障碍导致的自杀行为,要采取常规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正规、系统的治疗,通常能够达到预防自杀的效果。

  (来源:凤凰网)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