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养身保健>>养生摄生

长寿人生,没有“固定模式”
发布日期:2013-06-14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汇聚着一批年高德劭的社会名流,他们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有代表性,有影响力。他们大多福寿双全,颇得大众称羡。

几年前《世纪》杂志开辟了“长寿人生”专栏,最近又专门组织力量采写了一批介绍高寿馆员的文章。我读了他们的故事,觉得这些文化学术界的大师在长寿人生方面各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普遍遵循养生规律,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以外,每个人还会因人而异,各有保持健康长寿的“绝招”。因此不揣浅陋,稍作归纳,以飨读者。

●若要身体好,就要常常忙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这个运动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只有投身于工作,勤奋忙碌,才能使生活充实。

有些人退休以后无所事事,往往会一下子衰老许多。也有些人,老有所为,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文史馆的馆员,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专业工作往往可以从事一辈子。今年99岁高龄的著名诗人周退密,目前每天写诗数首,近几年出的诗集有七大本,沪上如此高寿并勤奋写作者当无出其右。翻译家草婴说:“若要身体好,就要常常忙。 ”他一生从事俄罗斯文学著作的翻译,仅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2卷就花了20年时间,他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伏案工作。享年99岁的汤笔花,晚年仍坚持写作。他说,脑子不用要生锈。 97岁时还参加《解放日报》征文,发表《世纪老人话沧桑》一文。今年已届95岁高龄的著名报人田遨有诗云:“但求残年有用,不肯一日偷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是如此而已。

●心态好是健康第一要素

人生难免风波跌宕。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够经受住坎坷曲折。唯有“知天命”,才会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所以心态平和,乐观开朗,看得开,想得穿,放得下,几乎是长寿馆员的共性。

92岁的文博专家郭若愚有言:“心态好是健康第一要素”,“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馆员们大多经历过历次运动的磨难,特别是“文革”的摧残。如果没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哪能迎来春天的阳光?书画家任书博在“文革”中遭到批斗,但是他“眼开眼闭”心不动。被关押在铁窗内,他却照样能够在狭窄的长凳上安然入睡。他说,不做坏事,鬼神来了也不惊。画家曹用平认为“人要有点游戏精神”。这里所说的“游戏”,乃是一种豁达,一种超脱。

人生在世难免受病痛折磨,有时还会遭遇大病打击。以达观的科学态度应对疾病,战胜疾病,则是一些馆员长寿的重要心得。现年93岁的画家张苏予早年身体并不好,曾得过肺病、胃病,三次大病转危为安,现在他老当益壮,身手矫捷。而做到这一点,大大得益于坚持了几十年的体育锻炼和养生保健,其毅力与恒心,令人钦佩。书画家顾振乐98岁了,但是仍然神清气爽,耳聪目明。谁能想到顾老曾经得过两次癌症,两次都化险为夷。

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解析庄子学说的精要说:“无所持”,“方得逍遥”。唯有不依赖别人,一切靠自己,人生才能“游于无穷”。许多馆员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做到“无所持”,也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因而他们形成了宽阔的胸怀,能够抛开功名利禄的算计,乐天知命地愉快生活,从而赢得了健康与长寿。

●节制有度,知足常乐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拉·梅特里在 《人是机器》一书中说:“节制饮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亟言人对自身生理性需求的控制乃是精神升华的前提。

这些馆员,在事业上有着高远的目标,有着无穷的追求,但是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却保持恬淡、朴素。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张元济享年93岁,他的后嗣张树年享年98岁,也是文史馆馆员。他们都保持了相似的生活习惯。一生澹泊名利,居家朴素不求奢华,营养适宜从不纵情大吃大喝。巴金胞弟,现年96岁的李济生,迄今神定气闲,步履轻捷。李老为自己寓所亲笔题写的“知足斋”三字,就是他人生意境的真实写照。享年98岁的藏书家、书法家刘?D万,同父亲一起将祖传的嘉业堂藏书楼珍藏悉数捐赠给了国家,自己则不为财产所累,过得非常洒脱,他学书、学曲、学拳,可谓心通天地,气通脉络,在平淡中获得健康长寿。

“江海浩渺,只取一瓢饮”。生命保健需要物质基础,可是绝对不是多多益善,而是“一瓢”足矣。正是对人生的明慧悟性,使我们节制自己而不觉得苦,知足不贪反而觉得是一种无比的快乐。而健康体质和长寿人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安静能养生,豁达助怡情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就长寿人生而言,却也不尽然。性格安静、温良固然有利于养生,而豪爽、豁达也有益于怡情。馆员们性格各异,却都有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刚过90整寿的贺友直,仍然眼不花、手不抖,工作精力十分旺盛。早已名满天下,人称美术界“一只鼎”、“连环画大师”,却做人低调,自谦是“草根”。对待朋友、同事,总是那么随和,一点都没有架子。他以善酒著称,每天两次“咪老酒”,却从不过量。

丰子恺的两位千金,享年91岁的丰陈宝和今年84岁的丰一吟,一个平静恬然,宽厚沉稳,被描述为“平静得像一泓水”;另一个风风火火,干练性急,被描述为“干练得像一团火”。她们俩却有着共同的兴趣,那就是弘扬丰子恺的艺术、吟唱京剧名段,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著名报人郑逸梅,享年98岁,一贯生性淡泊,却喜广交朋友。他把在晚年还保持联系的朋友,在一本通讯录上按姓氏笔画一一列出,计有430余人。郑老还常常津津乐道地描写这些性格各异的朋友们的可爱之处。他常说“荀子有言: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之言,深与矛戟”。他的友善和友爱为他赢得了众多的朋友,也使他常常生活在友情的包围之中。这又是何等美好的人生啊。

(摘自《仁者寿:文化名人的长寿人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中西书局出版。作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沈祖炜)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