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养身保健>>防病治病

冬令调补 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发布日期:2013-10-29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到54.4万,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然而在猝死的人中,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据统计,有70%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为什么外表看起来没有丝毫疾病征兆的“健康人”会突然死亡,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去预防呢?
  其实我们仔细去分析那些猝死的人们,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过度劳累和长期紧张,难道劳累和紧张会致死?
  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在突然遇到外在危险因素时,机体可以通过自我保护来抵御危害,使人体的内环境不出现太大的波动,维持在平衡的状态。
  在心源性猝死中大多数是中年人而且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脑源性猝死多发生于高血压不稳定人群,这些猝死的人中有些存在器质性的心脑疾病,但有些人平常身体却“很好”,这种“好”其实是表面现象,因为大多数疾病都有隐性阶段和显性阶段。隐性阶段是指患者患有疾病时的早期表现。大多数疾病的早期表现不明显,例如慢性心力衰竭在出现临床症状明显发病之前,通常都需要经历较长的心功能代偿阶段,机体自身会采取多种因素作用来维持自身组织的灌注使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患者感觉不到明显的症状;又如高血压患者,很多患者血压很高但自觉症状很弱,常常被忽视,当遇到突发或异常诱因时意外事件频发。
  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
  此外,人体进入老年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腑气血阴阳的虚衰,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理产物堆积诸如瘀血、痰饮等。这种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是一种由轻到重、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西医认为无病可治的时候,就需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把握机体体质的特征,通过辩证组方来阻断疾病的发展,此属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我国古代医者就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的说法。
  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时涉及到的器官系统分布广泛,所以整体的调控显得十分重要,恢复机体对动态平衡的调控能力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关键。
  民间自古流传“今冬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现代研究发现,冬令进补膏方,可起到调节免疫、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氧自由基等作用,膏方调治心血管疾病时并非一味的“补”,要做到通补结合、扶阳顾阴、动静结合,补而不滞,以达固本清源之功。
  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病机特点大多是本虚标实,心肾亏虚为根源,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为标实之证,更有气血亏虚、阴阳俱损等正气不足表现。膏方用于心血管疾病,在适度强身的同时对控制高血压、改善血脂紊乱、减轻或延缓心血管病的合并症等危险因素都有很好的作用。
(作者:张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来源:新民晚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