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成果捷报不断: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多国科学家完成的大气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科研成果、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主任郝传明教授参与主导的治疗肾性贫血新药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相继在世界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高水平科研成果接连涌现,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近年持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复旦上医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探索正步入快车道。
担当!中国专家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652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该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评估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
作为复旦上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联合攻关,在国际学术体系持续发出“中国声音”。长期以来,在空气污染和健康领域,由于各国科学家自行组织研究、方法学不统一等问题,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常被质疑。阚海东团队协调多国科学家合作攻关的成功实践,为复旦上医推动更多全球科研大协作提供了范例。
从本土关怀到全球视野,中国学者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因此赢得更多尊重。“作为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学者,阚海东团队的研究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中国学者主导、多国研究人员合作、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清华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底骞如此评价。
专注!几代人瞄准重大课题接力攻关
谈及成果,阚海东总是强调,今天的成绩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即前辈的积累。在这所医学院校,对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自陈秉衡教授那一代算起,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专注力造就影响力。纵览复旦上医近年持续涌现的重大科研成果,几乎都有同样的特点,即几代人瞄准重大课题接力攻关。在此过程中,医学教育不仅实现了成功育人和团队传承,更收获了医学研究的一个个重大突破,这是医学教育与科研“双轮”驱动的双赢结果。
去年1月,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团队的《健侧颈神经移位术治疗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成果,一经发布,引发轰动。对于这项中国原创的全新治疗策略,刊登该成果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专门配发了社论,称其“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移位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表了一种全新思路,同时为深入洞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提供了机会”。
徐文东感慨地说,这篇论文背后是华山医院手外科几代人、数十年的积累。原来,早在1986年,我国著名手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就在华山医院首创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方法。2001年,徐文东从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年轻一代继续探索“健侧颈七神经移位”临床研究。经五年钻研,他们提出治疗脑卒中、脑瘫等中枢损伤后偏瘫后遗症的全新策略,并于2008年首次开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续写了“颈七神经”的新传奇。
目前,这项治疗新技术已在全世界推广,造福全球患者。
初心!“为人群服务”是内生动力
今年4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袁正宏团队与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团队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原代人肝脏细胞在体外的长期功能性维持》。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评价称,该文是我国学者研究乙肝、丙肝以及其他肝脏疾病机理的一项重大突破。
三阴性乳腺癌被誉为最“毒”乳腺癌,附属肿瘤医院等专家团队历时五年联合攻关,绘制出全球最大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今年3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癌细胞》杂志,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曙光。
从肝脏疾病到乳腺肿瘤,科研突破的内生动力都是那颗“为人群服务”的不变初心,这是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创建上海医学院的“初心”,也始终是“上医精神”的要义。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先后迎来多个重大机遇时刻。2017年,复旦大学入选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相关医科同步启动“双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12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上海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被列入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序列(简称“地高建”),并于今年6月启动建设。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表示,复旦上医“地高建”总体目标是:以服务健康中国为使命,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为目标,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始终保持全国医学教育领头羊地位,发挥上海建设亚洲一流医学中心的主力军作用,彰显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表示,通过“双一流”建设和“地高建”优化叠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进一步打响品牌,为人群服务,创造上医新辉煌。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