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远的王阿姨因严重贫血被家人送进医院,到医院后检查发现,导致王阿姨贫血的原因是慢性消化道出血。经询问得知,原来王阿姨有偏头痛的毛病,每次头痛发作,她就自行服用“头痛散”,连续3年来,每天都服用1至2包,导致反复黑便、心悸、头晕等症状。经过积极输血、止血、抑制胃酸分泌、护胃等治疗后,王阿姨病情好转准备出院。
清远市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主治医师周文广提醒,服用止痛药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所有药物的注意事项和副作用,避免消化道出血从而引发贫血等疾病。
滥用止痛药,止了痛伤了胃
不少人在疼痛发生时习惯随便买点止疼药服用,以为快速达到镇痛效果最重要,且短期使用这些药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却不知道已经为胃肠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周文广介绍,止痛药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中枢性止痛药、麻醉性止痛药这三种类型。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最常见的,包括药店常见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还有俗称“头痛散”的阿咖酚散等。这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应用广泛,小到发烧感冒、头痛、牙痛等常见病,大到治疗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都会使用。
但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时也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会直接损伤胃肠黏膜,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长期使用还会损害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
“几乎每天都能接诊到因服止痛药而伤到肠胃的患者,而黑便就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周文广介绍,止痛药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直接侵蚀胃黏膜,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还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酸性消化液趁机侵袭胃壁,从而造成溃疡、糜烂甚至胃出血、胃穿孔。若本身就患有胃病,再服用止痛药无异于雪上加霜。
据统计,46%至75%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患者曾发生出血性溃疡,29%因消化性溃疡入院治疗。另外,有胃肠道风险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龄患者),服用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发生上胃肠道出血、穿孔的风险会比普通人增加13.2倍。
地中海贫血、蚕豆病患者别乱吃止痛药
不久前,周文广曾接触过一例严重溶血症患者。患者患有普通心脑血管疾病,服用了两天的非甾体类镇痛药后,血色素极速降低,低至6g/L,正常男性的血色素为120-160g/L。经医院多科室会诊后,发现该患者原来合并患有蚕豆病,而患者本人并不自知。
蚕豆病人若误吃了解热止痛药、碳胺药、抗疟药等药物后,1-3天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蜡黄、尿呈茶色或酱油色症状,即发生溶血现象。遇到上述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出现生命危险,严重时要输血急救。
除蚕豆病患者外,地中海贫血患者服用药物也需非常谨慎,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极易发生溶血情况。
“一些成分不明的‘头痛散’长期使用容易成瘾。”周文广指出,“头痛散”含有一定刺激神经的物质,长期服用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容易导致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导致胃出血;可能会导致神经过度兴奋或者造成肝脏的损伤。
周文广说,患者头痛发作时,应积极就医找到头痛的病因,不要只吃头痛散,治标不治本,一时缓解症状,是没有很大效果的。如果服用头痛散已经有上瘾的迹象,还是应该尽量戒除瘾症。
他提醒,在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期间,超过一个月的,一定要监测自己有无黑便或血便。如果有,应及时停药,根据医嘱和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改用其他药物。必要时,还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比如拉唑类药物等,治疗胃黏膜损伤,促进组织修复和溃疡愈合。“止痛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从医嘱,合理用药,切不可使用一些成分不明的止痛药或止痛产品。”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