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用手术机器人“战队”再添一位“硬核”新成员。昨天上午,沪上首台全新一代(第四代)“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亮相,由它辅助参与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首战告捷”。这意味着患者足不出“沪”,就有机会体验全新一代机器人手术系统。
自2006年国内引进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十多年间全国已累计开展了5万余例机器人手术,涵盖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胸外科、心外科、小儿外科、甲状腺外科等科室的上百种手术。
相比前三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四代“达芬奇Xi”手术系统在各方面都有了提升,可覆盖几乎所有外科术种,外科医生手中的“柳叶刀”正变得越来越灵巧。
三维视野可放大15倍
昨天上午十点左右,市一医院手术室内,73岁的前列腺癌患者已做好准备,另一旁一台“四肢”纤长的银白色机器人“严阵以待”。
在患者病灶周围开了五个操作孔后,主刀专家、市一医院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韩邦旻坐到操作台前,他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伸进指套控制操作杆,双脚控制脚踏板,通过传感器将操作指令精准地传给“达芬奇Xi”,机械臂随之开始操作,在患者狭小的盆腔内精准、灵活地翻转。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可放大15倍的立体三维高清视野下,病灶周围的各种组织纤毫毕现。
据韩邦旻介绍,由于患者前列腺肿瘤病灶较大,手术关键点之一是术中对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精准保护,这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五年前去国外进修时,韩邦旻曾接触过第三代“达芬奇Si”。在他看来,新一代手术机器人从原先60°的手术视野角度提高至80°,四支机械臂也可540°灵活翻转,这使得原本在腹腔镜系统下难以完成的某些动作可较容易完成。此外,其“四肢”更长、更纤细,可深入患者体腔内进行更深远的操作。
大约2小时后,患者病灶顺利切除,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得以完整保留。预计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进食和下床行走。
覆盖几乎所有外科术种
作为沪上第一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操控者,韩邦旻认为,时下,医疗领域已进入新的微创时代,“解放医生”是许多人提及手术机器人时最先想到的词汇。
在传统3D腹腔镜手术中,医生戴着3D眼镜,手中拿着器械长时间站立,很容易疲劳。而在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操作医生可全程坐着操控机械臂,进而完成整台手术。
此外,遇到某些特殊病例时,机械手甚至能比人手更灵巧。本台手术助手、市一泌尿外科中心前列腺与尿控科副主任荆翌峰告诉记者,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一个难点在于尿道与膀胱的重新吻合。“由于操作非常精细,成熟医生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吻合效果也不尽相同。”借助手术机器人,外科医生可以更高的精度和更少的误差完成手术操作,一般医生也可上手。
韩邦旻也坦言,坐在机器人操控台边的压力并不比亲手操刀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对操控的医生、护士和助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参与人员必须参加培训、考试并拿到证书,才具备机器人手术资格,参与人员必须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当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宣布成立“机器人手术中心”。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表示,医用机器人是市一临床研究院医用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发中心的“尖兵”项目。未来,医院还将进一步优化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外科领域疑难、复杂手术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质量与效能,直至覆盖所有外科科室。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