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上海市民熟悉的轨道交通有了小变化:由上海市疾控中心牵头制定的国内首个公共卫生领域轨道交通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卫生规范》经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于1月1日起实施。
2019年,上海轨交运营总里程超70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千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出行量六成以上。看起来似乎很干净的地铁,实际卫生情况如何?每到上下班高峰,拥挤的车厢内有人感冒咳嗽该如何预防?新年新《规范》给出一些答案。
最大问题是人流量大
本次《规范》实施前,国内长期没有建立轨交人群健康卫生标准。上海《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中列车车厢和车站公共区的卫生管理,包含卫生管理责任、设计卫生、运行管理、卫生质量、卫生检测等五方面要求。希望为运营企业优化环境卫生状况提供技术依据,指导运营企业优化环境卫生状况,保障乘客健康安全。
市疾控中心公共服务与健康评价所社会服务管理科主任张霞坦言,轨交公共卫生健康风险和一般公共场所相似,但地铁环境条件与地面建筑有所不同,“最大问题是人流量大,地下车站和车厢都由空调系统调节通风,若设计或管理不当会造成空气质量不良。尤其在运行高峰期,空气流通不畅还会导致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地铁运营单位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地铁站内的便利店、商铺、自动售货机、垃圾收集点等设施与乘客食物残渣,为鼠类提供丰富食源;随着地铁安检系统广泛应用,设备运行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对安检员造成的潜在辐射风险也逐渐受到关注。”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旭补充道。
看似整洁干净的轨交系统,其实有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卫生危机。张霞表示,《规范》基于坚持问题导向、抓源重管、守住健康底线与结合实际、国际接轨等原则,对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噪声、照明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和物体表面卫生指标等明确管理责任。“比如改善地下车站通风条件,可设置空调过滤装置,定期清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定期清洁隧道环境,确保车辆运行环境良好;公共区确保足够光照度,避免跌倒等伤害发生;定期维护安检设施,防止不必要的射线泄露等。”
目前未有地铁空气致病记录
张霞说,此次《规范》制定期间,市疾控中心与市卫健委监督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成立标准编制项目组,借鉴中国香港地铁、美国BART、韩国地铁等管理理念,以及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对空调通风系统的相关要求。“如韩国政府将地铁的空气质量纳入管理范畴,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首尔地铁也做了包括增大车站内换气容量、改善隧道内空气质量、降低列车运行时噪音等研究工作。”
王旭提到,需要注意的是,轨交中虽然存在危害乘客健康的复杂因素,但由于运行速度快、乘车时间相对短,乘客接触各危害因素具有短时间、间歇性暴露的特点。“就目前全球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尚未有地铁空气使市民患上疾病的记录。对地铁卫生进行评估,其意义并非仅停留在地铁卫生上:更多公共场所和大型工程的卫生都需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如会议展馆、综合商贸大厦等,相关卫生学预评价比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措施更经济、更有效。”
链接
6条地铁出行建议教你防护
1为保护听力,列车内不要长时间戴耳机接听电话、听音乐或看视频;
2在流感等传染病高发期,可佩戴口罩;如果自身有感冒症状,请佩戴口罩;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纸巾或衣袖内侧掩住口鼻;
4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要在车站和列车内进食;
5发生身体不适等紧急情况时,及时联系车站工作人员;
6避免伸手进入安检仓内送取行李,减少不必要的微量辐射。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