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除夕夜,上海市卫健委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紧急集结,136位队员星夜驰援武汉,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时至今日,这支医疗队已驻守金银潭医院整整一个月,救治了100多位危重症患者,3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个多月,每天在一线和新冠病毒博弈之中,专家们感慨万千。
上海市卫健委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医疗队医师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新,以及担任医疗队行政后勤保障任务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张明明,详叙这支最早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之一是如何盘整病区、加深认知、精细治疗的。
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称:我们把“上海模式”不折不扣地“搬”到了武汉。
除夕夜,郑军华临危受命,作为领队率领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前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医疗队大年初一凌晨抵达武汉后,经过短暂休息和调整,当天上午郑军华即召集全体会议,对来自上海近30家医院的医生、专家进行科学分组,确立有效的党组织领导,制定周密的“抗疫方案”。
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最多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后,郑军华指挥专家组对病区空间使用与排布进行调整,并要求每位队员熟悉医院病区的方位、空间分布,还要清楚了解各种医用物资、药品尤其是抢救物资的摆放位置,并学会使用当地医院的信息系统。郑军华说:“要把上海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举措和一整套的操作规范全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折不扣地’搬’到武汉,简单说,上海怎么做的,在武汉就怎么做。”随后几天,郑军华身先士卒,带领上海医疗队延续“六个小时一个班头”的排班,常常不吃不喝坚持六个小时。
工作满一月,首批医疗队是否需要轮换休息?对此,郑军华表示,现在还没必要。“我们没有想过轮换休息,队伍已经熟悉和了解抗疫的相关经验,新来的医疗队还要重新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郑军华说:“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时间用于救治病人。”
“患者也在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更乐观”
——医疗队医师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新
作为首批医疗队医师组组长,所驻扎的病区又主要收治重症患者,周新对于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他说:“在这里,患者也在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更乐观地面对各种问题。”
“在救治上目前都按照国家颁布的诊治指南。患者发展到危重症时,不是靠一个药物就能解决问题的。”周新告诉记者:“抗病毒药物越早用越好,它会阻止病情发展,缩短病程。到了重症、危重型的病人,再用抗病毒治疗疗效就不好了,可能还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对于抗击疫情日后的展望,周新保持了谨慎的乐观,“据我所知,确诊患者中大部分属于症状较轻的患者,80%的病人只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在这里你无法想象他们的力量有多大”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张明明
1月24日下午5点半,正在准备年夜饭的张明明接到紧急通知,当晚9点出发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如今,这名“90后”男护士已与妻子分别整整一个月,再过一个月,他的妻子即将生产。
“我们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就好比是尖刀排,冲锋在第一线开疆破土。”张明明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助手,大到医疗物资保障、分配,小到队员的生活用品、健康问题,都需要他尽最大的努力去统筹调配,以强而有力的后方支撑让“战友们”能安心坚守“前线”。
“谁还不是家里的小宝贝,但在这里你无法想象他们的力量有多大。”刚到武汉的几天,医疗物资较为紧张,为了能第一时间让队友用上物资,张明明经常带着队伍里的志愿者医护凌晨三四点去火车站搬运医疗物资,“三个女孩,两个男孩,从凌晨4点搬到早上8点。满手水泡,困到眼睛睁不开”。那段时间,张明明的背包始终不离身,“里面装着口罩和防护服,我必须确保每一个班的医护都有最完整的保障”。
经过前期的磨合,张明明已基本摸索出了一套协助管理医疗队工作的流程。“如今队员们已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及环境流程,如何将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用于患者诊治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
“和妻子两三天一次的视频通话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她往往要等我到凌晨才能聊上三五分钟。”谈及对妻子的思念,张明明称,妻子的理解、支持、信任是支撑他的最大动力。谈及之后在金银潭的工作,张明明称自己早已立下了誓言:“这一次定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