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集中隔离观察点休息之余,鲁立文又把之前的存在疑问的病例拿了出来,一边看着ppt复习、整理,一边结合尸体解刨报告、临床思考起来。现在有时间了,他倒也闲不下来,每天花个1-2小时,也解开了不少以前疑虑的问题。
几天前,鲁立文在内的21名奉贤援鄂医疗队员,分批次乘坐飞机,从武汉抵达上海。68天的前线抗疫,他们光荣完成使命,胜利凯旋。但对于鲁立文来说,他说,自豪是有的,但想想我们当医生的,救治病人,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使命与职责,这两个多月,不过是将我们的工作地点,挪到了武汉而已。
他电话里说的轻松,但大家都知道,他们不轻松。隔了会儿,鲁立文又说,“其实不知道会这么快平安回来。”
大年除夕刚去那会儿,疫情正在高峰期,收治进来的病人多且严重。他回忆着,“多的时候一晚上要收上11个病人,这些病人都发着烧,呼吸困难,病情变化也非常快,都需要吸氧‘续命’。”看着这些病人,即使是身为奉贤区中心医院的呼吸科主任,鲁立文心里也没底了。新型病毒的未知性,加之传染性、致死性高,“当时医疗物资还比较紧张,用了今天明天,不知道后天的医疗物资跟不跟得上。”鲁立文坦言,说最开始大家都有抱着“回不来”的心思也不为过,这些忐忑与不安,他都记得。
但是后来,渐渐地,一个月过去了,住院的病人病症越来越轻,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放松,物资也越来越充裕。“到了第二个月的时候,我们在医院里都比较自如了,全然没有了当时来的那种陌生和忐忑了。”鲁立文说,他们离开前几天,病人都已经出院的差不多了,他们所在的两个病区也因此合并,所有都在变好…
当然,在武汉的时候,鲁立文和医疗队的队员们最关心的,还是武汉的疫情。“起初都是好几千好几千的增长,我们真的很着急。”眼看着武汉发病率从4位数到3位数再到2位数,每到一个节点,他们的心情都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与武汉“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段经历,鲁立文相信每个奉贤援鄂医疗队员都不会忘记,他更是非常坚定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私底下,很多队员都和我说,如果国家有需要,他们愿意重新走向这个战场,我也义不容辞!”
援鄂的这68天,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鲁立文是领队人,更是见证者。“身体不舒服的都是憋着,咬咬牙挺过去。”能吃苦耐劳,是鲁立文对自己这个团队的医护人员的第一印象。他说,亲眼看到那些年轻的小护士,穿着防护服工作好几个小时下来,人虚脱地都站不稳。因为是团队里的“老大哥”,一开始也常常有队员,因为心理负担或者工作上的陌生紧张,会来找鲁立文沟通。“我们到后面最大的问题就是睡觉。”鲁立文感慨,大家失眠的情况很多,尤其是值班的时候,带着口罩,不知道脸放哪,手放哪,根本睡不着。“但他们就这么无怨无悔地都坚持下来了。这让我又心疼又感动。”他说,有时候还常常能看到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活物资,饼干、巧克力等分享给病人。“或许这就是我们奉贤精神吧。”
除了领队,鲁立文还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算上在武汉火速入党的4名党员,金银潭医院的奉贤援鄂医疗队共有9名党员。“这一次,我们的共产党员真的是发光发热。”他感动地说,当时因为特殊原因,需要有几名队员搬至另一个酒店休息。但新的休息点离医院有点距离,而且大家的行礼也非常多,搬运起来非常不便。“我们的党员第一时间踊跃带头搬了出去。”不仅如此,有什么高风险的工作时,这些党员也总是顶在前头…
“等隔离结束了,最想做什么?”“想回老家,给父母补个春节。”原本计划着一家人回老家陪年迈的父母过春节,谁不想被疫情打破了。“答应我爸妈要回来一趟,我得回去。”说着,鲁立文又笑着告诉记者,除了回老家,还想回单位上班。“我这个人闲不了,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班就难受。”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