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核医学何以成为肿瘤诊治的“硬核”
发布日期:2022-08-10

  热播电视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把高深又陌生的核医学推向观众眼前。

  核医学究竟有何能耐足以担纲肿瘤诊治的“硬核”?

  核医学在肿瘤早期发现、精准分期、疗效监测、个体化治疗决策制定和核素靶向治疗等肿瘤诊治的全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射性核素全身扫描,更确切地说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即PET/CT显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宋少莉教授介绍,PET/CT检查前需要向病人体内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18F-FDG。

  因为大部分的恶性肿瘤具有“嗜糖”效应,会比正常组织摄取更多的18F-FDG,在PET/CT图像上呈现高代谢(浓聚),很容易看到病灶部位。

  PET/CT是全身检查,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等方面,可以说是目前已知的最佳手段。

  核医学影像有众多分子探针,俗称放射性药物,注射到人体后,就像画地图一样显示出肿瘤的分布情况。

  其中,常用的是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因为大部分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表面都会表达生长抑素受体,那么68Ga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或拮抗剂就能像钥匙和锁一样特异性地与生长抑素受体相结合,用PET/CT准确地显示出肿瘤累及的范围并确定受体表达的状态,从而指导生长抑素以及多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简称PRRT)。

  分子影像中常用的还有FDGPET/CT显像,主要反映的是肿瘤糖代谢的情况,糖代谢活跃的肿瘤往往分化程度差,肿瘤局部控制率低,复发率高,预后不良,所以一般推荐用于ki67>10%的神经内分泌瘤以及神经内分泌癌的显像。

  核医学科医生在部分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会采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以及糖代谢显像的双扫描,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异质性,而且有10%-2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伴有第二原发恶性肿瘤,而大部分恶性肿瘤表现为FDG高代谢,所以可以通过糖代谢显像进行甄别。

  以淋巴瘤为例,核医学最常用的18FFDGPET/CT显像已被认为是疗效评估的“金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忠毅介绍,医生可通过治疗前后肿瘤代谢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尤其是对于那些治疗后形态变化不明显的病灶,如果PET提示活性消失,即使肿块仍存在,也可被评估为“完全缓解”。

  此外,通过放射性核素90Y标记抗CD20抗体,也可用于复发性难治性低级别或滤泡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靶向治疗。

  核医学看似“神秘”,其实参与了肿瘤诊治的全流程,已成为肿瘤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硬核”。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柏豫)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