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在国内成年人中发病率约10%。在我国,患者群体庞大,但据统计每年接受治疗的患者不足20万。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需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中,比如教师、护士、交警的小腿上都很容易找到“蚯蚓状”的“青筋”。“蚯蚓状”的症状,是人们对于静脉曲张这种下肢血管疾病初步的认知。
更严重的是,由于静脉曲张初期症状轻微,很多不了解疾病,缺乏健康知识的患者无法及时做出诊断治疗,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症状越来越严重,不仅治疗起来会更加困难,患者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加严重。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
诱发静脉曲张的因素有哪些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阻塞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出现迂曲、扩张。可能与遗传因素、静脉压力增高等因素相关,具体原因如下:
■年龄因素:静脉瓣膜张力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静脉瓣膜张力较弱,导致血液回流障碍,下肢静脉压力不断升高,从而诱发下肢静脉曲张。
■职业因素:如空姐、护士、教师、交警、工地工人等,这些久站久坐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均可因重力作用影响静脉回流,从而诱发下肢静脉曲张。
■肥胖因素:肥胖会导致股静脉血液回流阻力升高,回流受阻致使下肢静脉压力升高,诱发下肢静脉曲张。
■妊娠因素:妊娠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子宫增大也会阻碍静脉回流,从而诱发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严重会发展成“老烂腿”
临床上,下肢静脉曲张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是下肢CEAP分级法,这是用于规范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同的分级,临床症状不一样,严重时会发生“老烂腿”。
C1级,仅有一些毛细血管扩张的静脉曲张,只影响美观,少有临床症状;
C2级,存在了浅静脉曲张,表现出“蚯蚓腿”,偶有酸胀;
C3级,存在一定水肿,伴有酸胀不适、易抽筋、小腿有“无处安放”的感觉;
C4级,合并有营养障碍、色素沉着、湿疹等较严重的并发症。
C5级,皮肤营养障碍,形成溃疡已经愈合,已经得过“老烂腿”。
C6级,静脉曲张,存在未愈合的溃疡或者出血,存在“老烂腿”,如果伴有“喷血”,心理、视觉冲击感极强。
轻者保守治疗,重者手术改善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预后较好。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微的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和妊娠期患者。保守治疗的方法一般有静脉活性药物和加压治疗:静脉活性药物可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患者的症状。压力治疗可以通过穿医用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的方式进行加压治疗。保守治疗方法简单实用,对消除一般症状如酸胀、抽筋等效果明显,但对消除“蚯蚓腿”效果不明显。
目前比较主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单纯硬化剂治疗、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等。
■单纯硬化剂治疗:适用于静脉曲张较轻的年轻女性,该方法是将硬化剂(聚桂醇/聚多卡醇)注射到曲张的静脉,破坏血管内膜,使其封愈后消失。
此方法的优点为创伤小,不留疤痕,缺点是没有处理大隐静脉主干,易复发,也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疼痛以及治疗部位硬块等不良反应。
■激光闭合术:适用于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功能不全且合并属支静脉曲张者,该方法是在光导纤维引导下,利用激光(1000℃左右)对静脉内皮进行烧灼,从而达到静脉闭合的治疗目的。
此方法优点为安全有效,不易复发,适合大部分人群,费用较低;缺点为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创伤相对较大,可能出现皮肤灼伤、静脉炎等并发症。
■射频消融术:适用人群同激光闭合术,该方法通过特定的射频导管将热能(110℃左右)传导到相应的静脉管壁,导致其变形、损伤,血管壁增厚,进而达到血管闭合的目的。
此方法优点为安全有效,不易复发,与激光闭合术相比,腹股沟没有切口,创伤更小,局部麻醉便可完成手术,术后当天即能下床活动;缺点为需要超声辅助,对医生技术要求高,费用高,仍可能出现皮肤灼伤、静脉炎等并发症。
日常护理下肢静脉曲张有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在日常中可以做自我保健,从而减轻不适症状,避免“老烂腿”的发生。主要方法有:
避免长时间站立:患者不要长时间站立,不要长时间下垂肢体,否则静脉淤血会加重,静脉曲张也会加重。
适当抬高肢体:患者在休息的时候可以适当抬高肢体,能够促使血液回流,能够降低静脉压力,能够防止静脉曲张加重。
坚持穿弹力袜:每日下床之前,穿上医用弹力袜,晚上睡前可以脱掉,医用弹力袜的压力能改善并防止下肢静脉曲张。
坚持天天行走: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行走,多项研究已经证明,走路是预防静脉曲张最好的运动。每完成一次行走,足底就会像泵一样将血液倒流回去,从而防止血液倒流的压力。
(来源:文汇报 作者廉维帅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