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胃食管反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但说到反酸,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感觉有液体从胃里上涌,到达咽喉部,明显感觉到酸味或苦味,有时候感到整个胸骨都有灼热感,一打嗝,整个喉咙都非常难受。
此症状往往会出现在饱食的饭后,做弯腰、提重物、剧烈咳嗽、屏气这些动作时都会加重症状。
一些人在出现反酸症状时会自行服用“拉唑”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这样的做法可行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反酸?
其实,反酸分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
引发病理性反酸最常见的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在人的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门”叫贲门,如果这个门关不紧,胃酸从贲门“蹿上来”到食管里,就是胃食管反流,会引起食管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糜烂等损伤。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痛,也会导致反复咳嗽、咽部异物感,甚至出现口腔溃疡、胸闷、心慌等情况。
另外,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食管裂孔疝、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等器质性疾病,以及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也均可导致反酸。
除了上述这些病理性反酸,还有一些生理性反酸。
比如,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时,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管辖胃酸分泌的神经,促使胃酸分泌增多。
还有饮食不当,如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怀孕的“准妈妈”由于妊娠所致的腹腔压力升高,膈肌上抬,这些都有可能诱发反酸。
目前,治疗反酸最常用的药物是“拉唑”类药物,有一些“老胃病”的患者只要有反酸,就会自行服用来缓解症状。
要明确的是,“拉唑”类药物是处方药,服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一遇“反酸”就自行服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毕竟凡是药物都存在一定风险。
首先,反酸只是症状,病因多种多样,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自行服用“拉唑”类药物,不一定能缓解反酸,甚至可能掩盖症状,而导致真实病因被一拖再拖,最终酿成大祸。
其次,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比如某些“拉唑”类药物可减弱抗凝药(氯吡格雷)的抗凝作用。
一位心脏病的患者,若不了解这两类药物的相互作用,而自行服药,可能会使心脏病发作风险增高,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再次,有些反酸是生理性的,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生活方式及调整情绪进行缓解,不一定非要借助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长期使用高剂量“拉唑”类药物可使骨折风险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所以对他们应考虑低剂量、短疗程的治疗方式。
最后,教大家几个小妙招,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反酸:
■少吃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还要减少烟酒、咖啡、巧克力、甜食、豆制品的摄入;
■餐后不要立即平躺,防止胃液回流到食管;
■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厘米,左侧卧睡比右侧要好;
■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压力也与反酸有关。
(来源:文汇报 作者赵玉洁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