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胃黏膜“肠化” 胃癌只有“一步之遥”?
发布日期:2022-12-13

  在拿到胃镜检查报告时,很多人会变得忧心忡忡,特别是看到报告上写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报告上还有“萎缩”“肠化”等字样。

  不少患者听说这些都是癌前病变的征兆,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了呢?

  癌前病变需警惕

  所谓“萎缩”,是指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出现了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等表现,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下的血管网明显显露,或者呈粗糙和细颗粒状的外观。

  肠化是指胃黏膜部位的正常上皮细胞逐渐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削弱了其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的功能。

  简而言之,“萎缩”和“肠化”确实是胃黏膜非正常的表现。

  那患癌的风险到底如何呢?

  研究证实,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5倍,且胃癌风险随胃黏膜病变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不过,萎缩、肠化在5年内演变成胃癌的概率仅在0.1%左右。

  因此,虽然萎缩、肠化被称为“癌前病变”,但大家也不必过度焦虑,适度地随访、合理地治疗才是关键,所以从预防萎缩和肠化最终发生癌变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早发现、早治疗”。

  这些症状提示疾病

  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大多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疼痛不适,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

  甚至有一些发生在自身免疫基础上的萎缩性胃炎会由于体内“内因子抗体”(体内一种自身的抗体,通常会引起胃黏膜萎缩)的存在,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良,从而引起恶性贫血。

  但这些症状也可能因为其他疾病引发,并不特别指向萎缩性胃炎,所以我们是无法通过某种特异性的症状将自己和“萎缩性胃炎”对号入座的。

  萎缩、肠化该如何治疗

  首先应“对因治疗”。

  之前提到的“内因子抗体”只是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比较常见的病因还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的胆汁、胰液反流刺激胃黏膜,长期食入粗糙或刺激性食物以及酗酒。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改变生活习惯。

  其次是“对症治疗”。

  针对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相应地给予促胃动力、补充消化酶、抗反流等药物治疗。

  通过“对因”和“对症”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症状,同时能阻断幽门螺杆菌、胆汁等因素对胃黏膜的刺激,减缓萎缩、肠化的发生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 作者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俊珊)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