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合作

以更多“上海方案”助力“健康中国” 上海16个优势学科领先全国
发布日期:2018-07-2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昨天在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通过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我国医疗质量近年来呈现“四升一降”变化趋势,即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

  作为我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的名片,上海全市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6.4天(全国为9.8天),三级医院收治住院患者中,39.29%为非上海常住居民,是国内患者流入最多的城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上海医疗质量管理以科学化、精细化见长,推广“上海经验”可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16个优势学科全国领先

  据介绍,以反映一个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为例,2017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6/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8‰,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上海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达到3.01/10万,婴儿死亡率达到3.7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列出数据:上海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位于全国前列,血液病学、内分泌学等16个优势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5家单位获得16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和技术。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诊疗量突破十万例,位列世界第一,并在国际上首创多项技术,吸引大批国外专家来华进修学习、大批患者慕名前来接受治疗。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使该疾病5年存活率从10%至15%,提高至目前的94%,死亡率降为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转化被称作全球认可的“上海方案”。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748项

  近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文章表明,我国采用医疗质量改进的多重干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患者1年的新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这一案例提示,科学化的管理正促进我国临床专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各专科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2万余项,申请各类专利达到7700多项,上海市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达到748项,申请专利794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不仅在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在外科术式和脑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突破,尤其近年来“颅内外脑血流重建术”的创新,使我国难治性动脉瘤治愈率达96%(发达国家均低于90%);全切除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也明显改善。在儿科领域,专业技术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国儿科专业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81项,申请专利199项;上海市儿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达到42项,申请专利达到44项。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6.4天

  数据表明,全国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从2013年的11天下降至2017年的9.8天。全国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手术量占择期手术比例提高至12.8%,1340家医疗机构设置了日间病房。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日间手术的地区之一,上海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6.4天,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此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和可及性。目前,上海还在市级层面设立了61个专业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区级层面建立近400个质控小组。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谭申生介绍:截至2017年,中心发布的质控手册、标准、临床操作规范已达到52种,基本覆盖了所有专业;以质控督查为手段,实现质量监管“多维度、无死角”。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特别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和可及性,为实现“健康中国”不懈努力。

   (来源:解放日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