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奇闻秩事

能讲三种语言的翻译长了脑瘤 开颅手术中医生特意把他唤醒
发布日期:2019-01-08

  开颅手术中将患者唤醒,还让他说三种语言,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北京天坛医院。天坛医院为29岁的德语翻译小周做了脑肿瘤摘除手术。为了保留他的语言功能,医生在术中唤醒他,并检验他的语言功能。经过“考核”,医生不仅顺利摘除了脑肿瘤,还保留了大脑中的语言功能区域,让他在今后仍能流利地讲出中、英、德三种语言。

  29岁的小周,是因为在翻译工作中突然“忘词”来医院就诊的。“只知道自己在发出声音,但说的是什么、说得对不对完全不知道。”经过检查,医生在小周的颅内发现一颗肿瘤,正是这颗肿瘤影响到了他的语言功能。对于一个靠语言功能为生的翻译来说,切除脑瘤的同时,最好还要保留语言功能。此次为小周主刀的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江涛。“小周的首发症状是癫痫性的混合性失语,不仅是德语、英语,他所有的语言似乎都受到了影响。”江涛介绍,大脑中汉语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激活区”不一样,考虑到未来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力争保住他使用汉语、德语和英语的能力。这就要在唤醒手术中定位和保护三种语言的“激活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难度较大。

  为了确保手术效果,江涛团队为小周专门制定了“术中唤醒”的手术方案,并在术前进行多模态功能检测,确定大脑重要功能区。11月27日上午9时,手术开始。麻醉后20分钟,小周从全身麻醉的沉睡中被唤醒。“我说的话你能听到吗?现在感觉怎么样?”“你看着我手里的图片,告诉我图片上是什么。”“这张图片上是香蕉”……小周的声音稳定而清晰,先后用汉语、德语、英语描述着眼前的图片。为了“检验”小周的回答,手术团队专门请来懂德语的医生,并专门设置了德语问题。与此同时,手术台的另一侧,医生们通过神经导航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办法,定位小周的大脑功能区。根据小周的表现,医生们逐渐标记出语言、行动等功能区,并规划出躲避这些功能区的“路径”。确定路径后,麻醉医生加大麻醉药物剂量,小周再次沉沉睡去,摘瘤手术正式开始。

  据了解,“术中唤醒”是对于一些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可能损伤语言、运动、视觉功能区,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在切除肿瘤前通过麻醉技术将病人“唤醒”,通过刺激脑部功能区诱发语言功能或者运动功能的障碍并进行标记,从而实现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化保护患者脑功能的目的。同时,通过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的配合,在唤醒过程中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手术后不遗留心理创伤。记者了解到,以前曾有过保护双语区域的唤醒手术,像小周这样的病例非常少见。据了解,当天小周的手术顺利完成,目前他仍在天坛医院住院,正在康复中。

  (来源:北京晚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