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时评

抗震救灾需要守望相助 更需完善防御应急体系
发布日期:2013-07-24

  大地再度震颤!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介绍,此次地震当地城市灾情较轻,重灾区在乡镇农村,出现大面积通讯中断和停电,泥石流、滑坡不断发生。(综合中新网、新华网)

  每一次强震或灾难,都以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其悲情注脚。好在,人类社会朝向文明的进程中,无不是以“充满温度的互助守望”去抗击挫折与灾难,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就在地震发生当日,无数网友在网络上点烛祈福,祈祷平安;抗震救援机制立即启动,政府和民间力量迅速集结,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驰援灾民……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从来无须畏惧灾祸。

  除了灾后充满人性温度的救援,人类社会朝向文明的努力,也必须以对灾难的预警、设防与救助体系的建设为重要标志,而这种标志,不应以城乡不同而有所区别。拿这次甘肃定西地震来说,虽然震级低于此前的雅安、汶川地震,但人民的生命财产受损状况却一点也不轻。或许,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重灾区是农村,而农村通常在灾难防御方面属于“设防薄弱”的地方。

  事实上,放眼全国,不仅是在地震灾害中,在平时更常见的暴雨、风雪、山洪、泥石流等灾难中,农村往往容易成为重灾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村常常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缺失,防灾预警能力薄弱,并且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灾害发生后,极容易发生更严重的次生灾害。加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又极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盲区,导致救援出现空白地带。

  这次甘肃地震,就呼唤我们重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这片土地。地震重灾区在农村,那么我们的救援团队如何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打通生命通道,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地震震中在山区,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不断,余震不停,这种情况下,如何迅速、安全地转移灾区民众,防止次生灾害二度伤害民众,也是需要立即着手开展的救灾工作。当然,在生命救援之后,如何进一步安置灾区民众,重建家园,为这片土地设定灾害防御机制,建立起更完备的防灾、预警、救助体系,则是下一步需要紧跟考虑的问题。

  日益多发的灾害性天气,以及我们正在进入的一个由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构成的“高风险社会”,呼吁整个社会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覆盖城乡、设计完备的风险防御与危险应对体系。定西在历史上就曾多次发生地震,国家地震局网站消息称,有历史记录以来,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5次。处在这样一个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考虑到地震监测手段尚不完备,如何告别过去完全“自给自足”的传统建筑模式,提高房屋的防灾抗震性能;如何更科学地选址,修建房屋,避免次生灾害二度伤害,则是政府部门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灾难面前,只有全社会休戚与共,共同面对,用人性的温情守望,去援助生命,传递关爱,每个人在灾难面前才不是孤立无援的原子。除了人性关爱,公共制度也需要以一个完善的风险预防与危险应对体系,去兜底抚慰人心,让人们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温度。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