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能把信任寄托在某个企业、某个品牌身上,建立完善而严格的质量监管检测体系,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进口乳制品最近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恒天然乳品“污染门”还在调查,另一家新西兰乳业巨头又出了质量问题。日前,完达山公司从新西兰乳业排名第二的韦斯特兰公司进口了390公斤乳铁蛋白做原料。结果一查,有致癌风险的硝酸盐含量竟然最高超标十多倍。
尽管,经过核查确认,这些问题产品均未进入流通、消费环节,被及时堵住了。但回顾一下这批乳制品从新西兰到中国的“旅行”过程,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还是让人步步惊心。
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洋乳品”进入中国之前,要经过生产厂家和新西兰监管部门检测;进入中国之后,还要经过监管部门检测,可谓是层层设卡、道道把关。
然而,这批超标乳制品被查出来,却不是在这些本应最严格的检测过程中,而是在接受完达山一家分公司检测时被发现。
由国内企业来曝光进口乳制品的问题,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国内一些乳企历经多次产品安全风波,吃一堑、长一智,社会责任心增强了,对质量的把关严格了,检测环节也管用了,这是消费者的福音。忧的是从国外到国内,检测和监管环节依然不是密不透风的铁板,问题产品还是有通行无阻的“华容道”。
就像这次新西兰乳铁蛋白事件,一个企业的检测给力,掩盖不住至少3道检测关的集体失守。单个企业的作为和防堵,其力量和效果总是有限的。只有整个贸易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严加防范,才能撑起一把风雨难透的质量安全保护伞。
近来,“洋奶粉”不时出现质量问题,某种程度上让其身上笼罩的光环暗淡了些。这对国内消费者是一个理性的提示。食品安全从来都是不看广告看疗效,不论牌子看品质。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乳品需求特别是婴幼儿奶粉需求加大,新西兰等国企业不断扩充产能,在这个迅速膨胀的过程中,生产管理能力跟不上、质量控制不严格、原料检测不过硬等问题难免随之而来,质量风险不断加大。萝卜快了不洗泥,不只是国内一些乳企会有这个毛病,国外企业一样会犯。问题在于,消费者无法把信任寄托在某个企业、某个品牌身上,建立完善而严格的质量监管检测体系,消费者才有最靠谱的选择。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陆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