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卫计委3日联合通报,根据检验结果和数据回顾情况分析,未发现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存在质量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701名儿童家长中,有将近30%的家长对预防接种产生犹豫心理,另外有20%左右的家长不想带孩子去接种疫苗。一些地方还出现家长要求打进口疫苗的现象。(1月6日《经济参考报》)
虽然最终的检验结果显示,多地出现的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与乙肝疫苗质量问题无关,但是,这场闹了近一个月的乙肝疫苗风波,对国产疫苗造成的影响,显然并没有随着两部委联合发布的检验结果而划上句号。针对700多名家长的调查,其结果虽然没有太大的代表性,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沉思。
在事件发生之初,死亡儿童家属和医院,将注射疫苗与儿童死亡之间建立某种因果联系,或者怀疑其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可以理解的。事发医院将这一现象按照规定逐级上报,迅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被怀疑的疫苗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么做,是及时而必需的。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报道,无疑也起到了让事件快速引起重视,让各地事件得以汇总,让公众尤其是儿童家长引起警惕的作用。
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传播过程中的取舍及侧重点,甚至是为了尽可能地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一些媒体在传播相应资讯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知道,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在权威检测结果公布之前,某个品牌的乙肝疫苗与儿童死亡之间,只是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很多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却很少顾及到这一点,甚至因其明显的倾向性,使普通公众产生了其中存在因果关系判断,并一再强化着这一判断。
按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规律,被强化了的涉事疫苗与儿童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并进一步强化,而水落石出之后的真相,无论从传播的时间长度上来讲,还是从传播的力度上来讲,都不如此前。加之公众在接受信息时,也更倾向于接受“坏事”,而不是“好事”。也就使得对“儿童死亡与疫苗无关”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在这一事件中,最大的输家显然是疫苗生产企业,还有国产疫苗行业。公众对国产疫苗的信心,甚至是对疫苗本身的信心,要想恢复到事件发生之间的状态,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无论是媒体,还是有关政府部门,都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接受一些教训,此后的类似事件中,在没有确定某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前,传播中应该遵循某些规则,恪守某些原则,以免在事件最终水落时出之时,出现不必要的尴尬,甚至对某一方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