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改中的重要一环,鼓励医生自由执业被提了多年。但最近,多名医生却在微博中呼吁,请还给医生自由执业的空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翟医生,总想在河南郑州开办一个当日外科中心,可直到今天,这个诊所依然停留在梦想阶段。更有媒体总结了开办私人诊所的整个流程,全部走下来,至少需要准备12份申请材料,跑9个部门,盖20多个公章。
面对如此繁琐的程序,不难想象致力于此的医生会有怎样的沮丧和无奈。即便真有部分医生坚持了下来,办起来的诊所又该如何解决定价收费、招聘助手等细节问题?在政府部门各种相关文件中,似乎除了“鼓励”、“允许”这样的方向性政策外,并无可行的操作细则。
与自由执业、开办私人诊所陷入类似困境的还有民营医院。对于民营医院,国家是鼓励的,还许诺其可获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但在操作层面,所谓的同等待遇,有时则像是一纸空文。比如,北京市2012年出台“京18条”,从政策上对民营医院大开方便之门。然而,由于公立医院“单位人”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独特的专业晋升体系,使得有意到民营医院施展一番的中年骨干医生,只能隔“墙”兴叹。更遑论,仅办理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的合法执业手续,就要面对一道道极为复杂的程序。除人才引进上的困难,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时,民营医疗机构更有一种有钱没处花的尴尬。有民营体检中心曾为购买一套大型检验仪器,到主管部门跑了几十趟批文,几乎跑断腿,才顺利办下所有手续。
医改多年,新政出了不少,理想规划了不少,大手笔的优惠政策一个接一个,但细则出台却难之又难。于是,当人们信心满满去做时,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诸多门槛:要规划、要硬件、要人员,跑工商、跑消防、跑环保、跑市政……办成一件事几乎脱层皮的辛苦,让太多人打了退堂鼓,将好的政策“卡”在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中。
医疗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百姓做实事,所以,医改政策不能仅停留在“鼓励”的字面上,管理部门也不能满足于制定粗线条的法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细则,需要实现目标的绿色通道。少些环节,少些阻碍,才是对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等“潜力股”最有力的支持。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