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疾病大全

尿路感染的发病原因
发布日期:1900-01-01

  (1)病毒感染

  

  健康人,膀胱内的尿是无菌的,即无细菌或其他感染微生物存在。将膀胱内尿排出体外的管道,即尿道,不存在感染性病原体或仅有极少病原体,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尿路的任何部位都可受到感染,这些感染通常分为下尿路或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指的是膀胱或尿道的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脏或输尿管的感染。

  

  病原体通常经两个途径之一侵入尿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途径为经尿路下端--男性的阴茎端开口或女性外阴的尿道开口,结果是经尿道向上扩散的上行性感染;另一可能的途径是经血源性途径直接感染肾脏。细菌、病毒、真菌或很多寄生虫均可引起尿路感染。

  

  细菌 下尿路--膀胱和尿道--的细菌感染十分常见。新生儿男性比女性常见,但是1岁时,女孩为男孩的10倍;约5%左右的青春期女性,在某个时期发生过尿路感染,但是青春期男性却罕见;20~50岁的人群中,尿路感染女性约为男性的50倍;50岁以上的人群,两性尿路感染均较常见,较少有性别差异。

  

  85%以上的尿路感染,细菌来自病人自身的肠道或阴道。然而,一般情况下,侵入尿路的细菌由膀胱排空时的冲洗活动被冲刷出体外。

  

  病毒 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感染可波及男性的阴茎,也可波及女性的外阴、会阴、臀部、子宫颈或阴道。若尿道受到感染,可排尿疼痛和膀胱排空困难。

  

  (2)真菌感染

  

  病因学

  

  泌尿道真菌感染主要影响膀胱和肾.最常见的病因为念珠菌种,其为人类的正常共生菌,经常从口腔,胃肠道,阴道和损伤的皮肤中找到。然而,所有的致病真菌(如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种,毛霉菌种,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球孢子菌)可作为全身性或播散性真菌感染的一部分感染肾脏。

  

  念珠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因为局部尿路导尿管。一般,虽然念珠菌和细菌感染经常同时发生,但大多数Foley导尿管有关真菌感染随着菌尿及抗生素治疗后。

  

  肾念珠菌病通常是血源性播散,常从胃肠道起源。从肾造口术的导管上行感染,其他长期留置物,支架亦会发生。高危病人是那些患肿瘤,艾滋病,化疗或用免疫抑制药物后免疫功能受损者。这类病人中念珠菌血症的主要院内感染来源是血管内留置导管。肾移植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因为其有留置导尿管,支架,抗生素,吻合漏,梗阻和免疫抑制治疗。

  

  症状和体征

  

  大多数念珠菌尿的病人为无症状性的,但有较易识别的易感因素。

  

  究竟念珠菌能否导致症状性尿道炎(轻度尿道瘙痒,尿痛,水样分泌物)还有争议。男性中仅在所有其他非淋球菌尿道炎病因都被排除后,才考虑真菌引发这些症状。念珠菌性尿道炎在女性中少见,尿痛症状通常是因为尿液通过接触发炎的尿道周围组织时。白色念珠菌性前列腺炎在糖尿病人中不常见,通常继发于器械检查后。

  

  因念珠菌导致的膀胱炎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尿痛和耻骨上疼痛。血尿常见,在糖尿病控制较差的病人中,曾有气尿和气肿性膀胱炎的报道。在膀胱腔内可发现一个或多个真菌球或粪石,其在膀胱局部或上尿路形成,有时导致尿道梗阻。

  

  多数血源性肾念珠菌病的病人缺乏与肾脏相关的症状,但除外抗生素不能控制的发热,念珠菌尿和不能解释的肾功能变坏。上行感染常引起输尿管和肾盂内产生真菌球成分。这些团块常与血尿发生有关,导致尿路梗阻。有时,会发生乳头坏死,形成肾内和肾周脓肿。可有播散至其他部位(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眼,肝,脾)的临床表现。

  

  诊断

  

  出现不能解释的念珠菌尿时应及时评价有无尿路结构异常。已证实有念珠菌尿的病人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念珠菌尿,尿道炎和前列腺炎,膀胱炎(伴或不伴粪石形成或气体形成),原发性肾念珠菌病和血源播散性念珠菌病。

  

  与细菌性尿路感染不同,念珠菌尿水平反映了真正的念珠菌性尿路感染,及不仅是导尿管内集落或尿液标本的污染并不知道。通常在出现膀胱炎或刺激和念珠菌尿的高危病人中诊断膀胱炎。来自真菌的物质排出有时可被观察到。膀胱镜和肾脏,膀胱超声有助于发现粪石形成和梗阻。

  

  存在发热和念珠菌尿,有时存在乳头坏死和真菌球排出提示上行性肾念珠菌病的诊断。尽管肾功能常常减退,如无肾后梗阻时严重肾衰很少发生。尿路影像能帮助评价受累程度。念珠菌血培养常为阴性。

  

  治疗

  

  念珠菌尿对于氟胞嘧啶每日50~150mg/kg每6小时1次口服治疗1-2周有效,但常常出现抵抗。在新的抗真菌衍生物中氟康唑似乎对于真菌性尿路感染最有效,因为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每日一次剂量,进入尿和脑脊液穿透力良好。氟胞嘧啶或氟康唑200mg/d口服应给予无症状性念珠菌尿病人。

  未留置导尿管的症状性膀胱炎患者可以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1-4周。单剂量的两性霉素B0.3mg/kg静注也有很好的疗效。当长期留置导尿管时,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可减少真菌尿,但很少能根除。膀胱冲洗可能有效。

  

  在患肾念珠菌病的病人中,以两性霉素B和大剂量氟康唑(≥400mg/d)治疗与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侵袭性感染初期治疗同样有效。甚至在开始时应用两性霉素B,口服氟康唑亦应在治疗早期取代之。然而,一些少见念珠菌种对于氟康唑不敏感。

  

  (3)寄生虫感染

  

  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许多人经常因寄生虫病如丝虫病,滴虫病,利什曼病,疟疾和血吸虫病引起肾和下尿路疾病。滴虫病在美国也很常见。

  

  丝虫病侵犯淋巴系统;阻塞可导致乳糜尿和累及阴囊和腿部的慢性象皮病。现已认识到罗阿丝虫病(罗阿丝虫感染)和盘尾丝虫病(旋盘尾丝虫感染)与膜性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联系。因果关系还未确定,因为感染例如疟疾常同时存在。关于诊断和治疗,参见第161节丝虫线虫感染。

  

  滴虫病是女性阴道炎的常见原因,在男性中可导致尿道炎和前列腺炎。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可引起临床肾病,表现为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肾活检显示肾小球疾病有系膜细胞和基质增多及电子致密沉积物。肾病,血尿和蛋白尿与利什曼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肯定,因为大多数病人亦有相当程度的营养不良和间发的感染。疟疾可引起多种肾脏疾病。恶性疟原虫感染时,因为血管内溶血或重度寄生虫血症,最常见的肾脏表现(在约1%的病人中)是与急性小管坏死有关的急性肾衰。可出现暂时的肾小球损害,轻度蛋白尿和镜下血尿,但常无高血压和水肿。组织学损害与其他免疫复合物疾病相似。多数病人在抗疟治疗后4-6周恢复。肾病综合征和进行性肾衰少见。

  

  三日疟肾病(三日疟原虫引起)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多见,典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在青春期和成人中,肾衰伴肾病综合征常见。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确诊三日疟肾病综合征自发缓解罕见。肾衰为进行性的,可在3-5年内导致终末期肾衰。仅在伴轻度肾小球病的病人中,抗疟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诱导缓解或减慢肾衰进展。

  

  (4)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引起的尿路损害包括膀胱,下输尿管和精囊,经常累及输精管,前列腺,阴道和附件。这些表现发生在约2%~5%最初感染后的3个月内的病人中。症状为排尿次数增多和偶尔有尿痛。在尿中发现虫卵可诊断。在这个阶段,治疗可使尿路异常完全恢复。慢性后遗症表现为肾和尿路综合征。输尿管梗阻是最常见的泌尿系问题,当严重时,可伴有梗阻性肾病。然而多数尿路症状是由溃疡和纤维化性膀胱损害和癌引起。暂时性的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在疾病活动和伴中至重度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发生。有其他慢性尿路感染时,肾结石发生,特别是变形杆菌感染。

  

  曼氏血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中度至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血尿和红细胞管型。与血吸虫病相关的肾小球疾病通常被描述为系膜增生很少扩张,偶有肾小球基膜层的局灶增厚。免疫荧光显示含有免疫复合物的系膜区沉积。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损害是膜增生性和局灶节段性硬化。疾病的严重性和进展与肝纤维化的存在有关,可能因为血吸虫抗原进入系统性循环的负荷增加。在血吸虫病的一些流行地区,肾脏淀粉样变性病例的发病率报道约是对照地区的3倍。其常见临床表现是肾病,肾活检显示淀粉样变性和血吸虫性肾小球病的组织病理学损害重叠。埃及血吸虫可发生一种隐匿的肾小球病变。

  

  首选治疗是吡喹酮(治愈率80%)。已确立的损害可能被逆转,其取决于感染种类,累及的器官,感染时间和存在损害的程度。对于确立的肾脏淀粉样变性和肾小球疾病治疗可能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