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心病”还需“心药”治
发布日期:2014-02-07
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高发
有一位肿瘤患者,自从住院以来,整晚都不睡觉,他担心自己一旦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一个月后,这位患者去世了,而按医生的预期,他至少可以再活上两三个月。大家都认为他心理负担太重,是被肿瘤吓死的。
肿瘤患者中还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大多数肿瘤患者从检查开始,就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所以,恐惧心理非常明显。抑郁也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问题。专家表示,“50%的肿瘤患者有抑郁情绪,表现为沉默少语,听不进医护人员或亲朋好友的劝说,易怒等,更甚者可能消极厌世,产生自杀行为。”
据介绍,焦虑情绪是肿瘤患者患病早期的主要心理问题,而抑郁情绪及抑郁综合征则是患病后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患有抑郁综合征的肿瘤患者,具有无望、无助、无价值“三无症状”和自责、自罪、自杀“三自症状”。同时,抑郁综合征还会有伴随症状,比如出现睡眠障碍、幻觉和妄想精神病性症状,以及疼痛和消化系统症状等。
“C型行为特征”更易患肿瘤
研究还发现,肿瘤的发生也与心理因素相关。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早年的生活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性特征。其中,习惯自我抑制的个性特征是产生消极情绪的一个内在条件,成为肿瘤发生的一个潜在原因。这种性格因此被视为“致癌性格”。
“C型行为特征”是1988年由西方学者Baltrusch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把肿瘤行为特征归纳为:不善于宣泄和表达;过分压抑;行为退缩,如屈从、克制、回避、姑息迁就、忍耐、取悦他人等。
研究者发现,具有“C型行为特征”的人,肿瘤的发生概率可以高出常人3倍以上,这是因为C型行为造成的这些心理、生理反应,会导致机体的防卫能力下降,损伤DNA自然修复过程或使细胞增殖分化导致肿瘤发生,也可能通过多系统使内脏器官供血减少、代谢障碍,为癌细胞发生创造条件。
医生应该是患者的陪伴者、倾听者
专家提出了对肿瘤患者心理干预的三大原则:即疏泄,消除应激因素,积极应对行为重塑。“医生不仅是肿瘤杀手,还应该是陪伴者、倾听者,以及积极生活方式的传递者。”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