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切勿只滴药水!
发布日期:2014-02-25
专家提醒,慢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或损伤听力
中耳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以往很多人认为耳朵流点脓不要紧,滴几天药水就好了,但是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药物治疗很多情况下仅起到暂时缓解病情的作用。
在3月3日“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吴皓教授提醒,对待慢性中耳炎千万不可轻视,小病不治常常会惹出大麻烦。
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面瘫等疾病。
慢性中耳炎由于中耳腔与外界直接相通,中耳会出现反复感染,表现为长期流脓,药物治疗仅仅只能暂时性的控制炎症,并不能将慢性中耳炎治愈,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听骨链的损伤,脓性液体的毒性会导致内耳功能损伤。
有些慢性中耳炎患者在听力下降的同时还会伴有中耳胆脂瘤的形成,严重者有可能导致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比如面瘫、迷路炎(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脑膜炎、脑脓肿等。
吴皓教授告诉记者,在门诊能碰到这样的病人:耳朵反复流脓,但从来没有正规治疗,症状严重了就自己买些抗生素药水滴耳,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反复几年似乎耳朵里也不流水了,但家属却发现病人走路不太稳,辗转多个科就诊,通过脑部的核磁共振检查终于发现了由原发病灶引起的颅内脑脓肿。
经过及时手术,胆脂瘤及脑脓肿通常可以被清除,患者生命可以挽救,但此时通常要花几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并且术后控制感染需不少费用。另外,长期反复发作的中耳炎还有引起面瘫的可能,等到出现了嘴歪脸斜时不但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术后面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也未可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曾对近千例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临床统计,由中耳炎引发面瘫后再行手术治疗的病人通常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不佳。这些情况都说明对待慢性中耳炎千万不可轻视,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耳显微外科处理,可彻底清除病灶。
中耳炎的显微手术目的有三点:首先,彻底清除病灶;其次,防止一些中耳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比如面瘫、脑膜炎甚至脑脓肿等;第三,期望通过手术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受损的听力。
具体的手术方法有鼓膜成形术、保留听骨的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和采用人工听骨的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其中鼓膜和听骨的修复材料来自于自体或人造材料,修复受损的听骨目前大多采用人工听骨,从早期的高分子材料到近期的钛金属听骨,根据术中所见听骨破坏程度来选用不同型号的人工听骨。有时病变非常严重而不得不分期进行。这一点,国内外的做法有所不同。
为了尽量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避免两次手术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国内的做法是将清除病灶和重建听力同时完成(一期手术),但有部分患者术后听力恢复仍不太满意,只能等一年后再做二期手术。如果分两期手术,听力可能更好一些,但是患者需两次住院,既增加经济负担又耽误一些时间。通常医生会在术前和患者做一些沟通工作,便于患者自己选择手术方案。
慢性中耳炎,手术时间非常关键。
关于慢性中耳炎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关键。对于偶发的中耳炎症通常可以采取保守的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对于听力比较好、单纯鼓膜穿孔,可选择不流脓时鼓膜成形术。对于听力下降比较明显,同时伴有反复感染、流脓,不采取手术治疗就很难彻底治愈,这时只要不是急性炎症期,没有必要等待“干耳”后再手术。
患者经常会问手术是否有风险?也有很多人担心手术后出现面瘫。其实,这种显微手术在正规的医院是非常安全的,风险可控,因为耳显微外科医生一般都经过严格的颞骨解剖训练,对于面神经的解剖位置都非常熟悉,而且在术中神经监护仪等设备的“保驾护航”下,术中面神经损伤的几率几乎为零。
对于病变严重及术前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应用传统的手术方式仅能清除病灶,难以恢复听力。近年来,随着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这部分患者的听力也能通过手术恢复。
(来源:青年报 作者: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