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急诊当门诊 抢占危重病人的“救命车道”
发布日期:2014-06-20
生病了,直奔三甲医院;白天忙,就去晚上看急诊。最新出炉的首份《上海市民就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老百姓对医院急诊的定位并不了解,31.7%的人不了解或未关注过门诊与急诊的区别;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平时白天工作很忙没时间,更倾向于选择夜间或周末看急诊。这一调查数据与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沪上急诊间连连超负荷大量非急诊病人占据急诊间”的新闻可相印证。市民看病也常常看到,沪上各大三甲医院门庭若市、排队很长,一些民众确实正把急诊当门诊看。许多病患并不是真正紧急的、需要抢救的病案。
“实际临床中,来急诊就诊的患者,90%其实并不需要急救。”中国急诊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及上海市医师协会急诊科分会会长,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陆一鸣教授呼吁,市民看病莫把急诊当门诊,抢占危重患者的“救命车道”。因为,急诊的“门诊化”倾向,必然导致急诊医疗资源浪费,如果这样的状况继续持续下去,对于老百姓来说,真正将来需要急诊的时候,却有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
急诊资源宝贵
急诊、门诊有何区别?许多市民认为,只是一字之差,一墙之隔,“走错门”没关系。在陆一鸣教授眼里,急诊大门在有些时候是人们生命跑道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弥足珍贵。细心的患者会发现,不是每个医院都有急诊科,许多专科医院、区县医院、地段医院都没有急诊。这是因为只有大型综合医院,专科齐全,设备精良,诊疗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才有资格设立急诊科。即使在医疗水平十分发达的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只有“911联网医院”才能设立急诊接收急诊病人。
即使在综合性大医院里,急诊部和其他专科相比,也有点“小门小户”的味道。有患者抱怨,急诊太拥挤,开大点不好吗?陆一鸣解释说,与医院里的其他科室不同,急诊是名副其实的全年不打烊,每天24小时连轴转,全年365天从不休息。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投入的医疗资源非常高,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展。而且,培养一位急诊科大夫需要长时间训练,临床工作3年的医生才有资格进急诊室,且医术要较为高超全面,反应迅速敏捷。“因为,急诊科大夫是要时刻准备着接诊突发重症或者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用娴熟的医技帮助患者与生命抢跑。”
目前在上海,急诊科大夫的宝贵时间却很可能被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等小毛小病过分消耗着。上海是全国医疗服务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看病就医相对比较方便。不过,上海市好几个大型三甲医院每年的急诊量都要超过30万人次。仅以瑞金医院急诊为例,平均每天的接待量为八九百人,周末甚至达到过1500人。据调查,上海大医院急诊90%的病人是伤风感冒或者常见病患者,真正的急诊病人可能只占10%。这就有可能造成,有时候真正需要救命的病人不得不等待,本来应该畅通无阻的“求生快车道”拥堵起来,可能会丧失最佳抢救时机。那么,假如有一天你真正需要急诊的时候,谁又能让位给你抢救呢?
急诊怎么看
走进急诊室大门,就面临着十分规范科学的分诊流程。为了让真正的急诊病人不被“塞车”耽搁,上海一些医院已经推出一整套符合医学规律和科学规范的急诊分诊制度。医护人员通常根据年龄、性别、主诉、以前病史、受伤部位等基本情况,以及气道、呼吸、循环、意识等生命体征,将病人病情分为4级。
一级急诊:属于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如: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如气管插管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级急诊:属于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如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随时关注,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三级急诊:属于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四级急诊:属于非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病人处于急性但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级急诊病人,医生必须马上做出正确的反应,立即实施抢救;二级急诊,急诊医师应该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内,做出处理。三级急诊,病人应该等医生处理完一、二级急诊病人后再来接诊和治疗。四级急诊病人,就必须要接受等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四级急诊病人等上四五小时是很常见的。“因为在这个级别中的急诊病人,即使等得久一点,也不会有生命危险,这在国内外医学界已经是一种科学共识。”
哪些病看急诊
面对不少患者一有头痛脑热,再加上工作忙就常跑急诊室,还动不动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打点滴的现状,陆一鸣坦言,感冒咳嗽不能滥用抗生素,相对来说输液治疗风险更大。以小儿突发高烧为例,国外父母有时也会抱着孩子去看急诊,即使急诊挂号费再贵(300至500美元),如果医生确认是病毒引起的,只会开两粒退烧药,并叮嘱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即可,家长更不会要求开抗生素或者打点滴。
与动不动跑急诊室相比,对于日常小病的诊疗还有慢性病的管理,社区的全科医生有能力做好相关工作,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小病在社区完全可以解决。跑到三甲医院去打点滴,对老百姓来说不但路程远、看病负担重,而且大医院人流量大,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那么,哪些病应该看急诊,哪些病应该看门诊呢?陆一鸣指出,哮喘、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一些医学上所称的“时间依赖性疾病”,必须要看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从进入急诊室门算起,医院各科紧密配合实施紧急经皮心脏冠状动脉照影和成型术(放入球囊或支架),时间必须控制在90分钟内完成。如果此时急诊抢救室的医生被很多非紧急急诊的病人占用,有可能抢占该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线生机。”
另外,严重创伤、大出血病人等也必须看急诊。至于骨折,应该看具体部位,普通骨折不危及生命的挂门诊即可,如果是车祸造成的,有可能存有潜在伤害,应该看急诊;拉肚子通常看肠道门诊,如果是次数多,起病急也可以看急诊。偏头疼、伤风、咳嗽等常见病,或者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疾病,患者应该合理选择是看急诊还是门诊。在疾病痛苦尚可忍耐的情况下,不妨给真正需要急诊的病人,留出一条畅通的生存跑道。因为,这可能是我们城市每一个人的生命跑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