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战术,打赢夏季“保胃战”
发布日期:2014-07-01
近日,各大医院的消化科门急诊都忙碌了起来,急性肠胃炎、急性胃出血、急性胰腺炎等患者明显增多。
在眼下这个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应该怎样正确预防、应对上述疾病,打赢夏季“保胃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陈胜良教授提出了四大“战术”。
战术一:上吐下泻,不必急着吃药
急性肠胃炎是夏季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有些人甚至每到夏天都会上吐下泻发作几次。
陈胜良教授提醒,急性胃肠炎也称食物中毒,一般是食物上残存的细菌毒素所致。
轻度的急性胃肠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如果不合并肠道细菌感染,都能自行好转。只要在一到三天内管住嘴,只吃粥、米汤,不进食牛奶、肉食等,让胃肠道充分休息,同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果汁等,待毒素排泄干净,急性肠胃炎就会不治而愈。这个过程中一般不需要服用止吐药、止泻药,更没必要动辄就用抗生素。但是如果出现高热、脓血便等合并细菌感染的症状就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就诊。
夏季急性胃肠炎是典型的 “病从口入”。陈胜良教授建议,夏季要尽量避免食用过夜的剩饭剩菜,不吃过期食物,瓜果、蔬菜在食用前一定要洗干净,菜板和刀具要生熟分用。
战术二:饱餐后腹痛,赶紧上医院
急性胰腺炎是夏季非常多见的消化道疾病,然而许多人对这一疾病感到很陌生。
陈胜良教授提醒,在各种美食面前缺乏抵抗力的“吃货”一族尤其要当心此病。特别是肥胖者、高血脂患者、胆结石、胆囊炎以及常服用药物的人,在暴饮暴食、大量食用高蛋白食物之后很容易突发胰腺炎。
一旦饱餐后出现剧烈恶心呕吐、上腹痛等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千万别自行服用止痛药,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战术三:“老胃病”,严防胃出血
胃不好的人,特别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在夏季特别需要好好养胃,如果饮食、生活习惯不当,胃出血很容易借机发作。
陈胜良给“老胃病”患者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要劳逸结合,过度劳累容易引发胃出血,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
二要比普通人吃得更“考究”。瓜果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一时吃不下的蔬果,要低温保存,且不宜存放过久后(一般不超过20小时)食用。尽量少吃剩饭剩菜。不要空腹食用或大量食用冷饮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大量出汗后,不宜在短时间内大量补充纯水,可适量补充盐分和糖分。
三是避免忽冷忽热。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空调的温度不能调得太低,切勿让冷风直吹腹部。
战术四:胃肠没动力,关键要调情绪
反酸、胸后骨烧灼感、恶心、打嗝、咽部异物感、饱胀、食欲不佳、胀气、排便不畅,这些症状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它们可能是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的信号,也有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疾病所致。
如果不明原因的肠胃不适持续一段时间,且经过内镜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就要警惕胃肠动力紊乱。
近年来,被胃肠动力紊乱困扰的患者越来越多,心理压力长期过大、经常不规律饮食、嗜甜嗜辣、爱吃添加剂较多的食品等习惯,都容易引发胃肠道动力疾病。特别是夏季启用空调后,室内外温差太大也容易使该病发作。
陈胜良教授建议,胃肠动力紊乱的人平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定期清理肠道环境、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或消化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患者往往是那些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凡事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特别高的人。这些人应该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和定位,避免过分紧张和焦虑,也不要反复纠结于一件事,更不要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应激状态。要定期留出一定的时间放松身心,做一些令自己感到惬意的事,比如听音乐、进行户外运动等。
出现饱胀、食欲不佳、胀气等症状时,不要随意服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胃动力药物的配伍其实很有讲究,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延伸阅读:梅雨季节,别让肠胃“发霉”
近日,由仁济医院主办的全国胃肠动力和脑肠轴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胃肠动力紊乱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陈胜良教授指出,精神、情绪、心理和胃肠道功能之间能够互相影响,胃肠道可谓是人的“第二大脑”。无论是紧张、焦虑、抑郁还是过度兴奋,肠胃都会敏感地接收到这些情绪的信号,并因此而受到影响。
梅雨季节,心情抑郁或烦躁也会影响肠胃的功能,此时应尽量让自己的心情保持“阳光”,多喝对消化道有益的粥、菌菇汤等。少吃油脂含量高的脂肪类食物。
专家介绍:陈胜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身心疾病协作组组长等职。擅长胃食管反流、胃炎、便秘、腹泻,以及胃肠黏膜癌前疾病的诊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