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 认知误区多
发布日期:2014-07-03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6.6%,且每年还新增1000万高血压病人。高血压除本身可引起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等症状外,持续的血压升高还可损害心、脑、肾及全身血管等靶器官。一旦出现靶器官损害,要想逆转非常困难,最终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规范合理的用药对控制高血压尤为重要;但许多病人用药治疗时存在错误的认识,由此导致严重后果。”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哈医大附属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田野指出,以下是常见的几种高血压病诊疗中的认识误区,应引起公众关注。
误区一 老年人血压增高是生理现象,高点没关系
田野说,不少人误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应地越高,所以血压高点没啥大惊小怪的,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事实上,老年人的血压增高尤其是单纯收缩压增高,是因主动脉为主的大动脉硬化所致;不论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增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心脑等重要脏器均是有损害的。高血压的定义为:非同日3次测量上臂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考虑为高血压。
误区二 血压高于正常值,无任何症状,不用吃药
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血压增高,但因为没有任何症状、无任何不适感觉,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认为不用按时服药。田野指出,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并无平行关系。部分病人由于长期血压增高,已对高血压“适应”了,即使血压明显上升,仍可不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高血压的症状。这就提示,高血压病人必须定期测量血压,否则可能贻误病情。如发现血压增高,就一定要上正规医院检查,并遵医嘱吃药。
误区三 单纯吃药,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很多患者单纯地认为,得了高血压只要坚持规律用药就能好。殊不知,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善生活方式和坚持用药缺一不可。田野指出,纠正吃盐过多、嗜好烟酒、活动较少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高血压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不加以控制会继续损害血管,加重高血压,而仅仅靠服用降压药则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在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的同时,要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四 血压正常就停药,不知会使血压大起大落
除了少数轻度高血压病人可通过科学的生活干预,如减轻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来控制血压外,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的,即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也不能停药。有些患者经常是血压升高时服药,血压降为正常时马上停药,这样会造成血压的大起大落,易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田野说,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在血压被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一段时间以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的种类及剂量,以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
误区五 频繁换药,认为同一种药吃久了会失效
田野指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不能总吃同一种降压药,以免失效”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病人常常主动地看不同的医生,以更换不同的降压药,或者干脆去吃病友或药店推荐的药。其实,这些做法是错误的。目前市场上降压药物品种繁多,对不同情况的高血压都有有效的药物,但每种药都有其禁忌症,高血压病人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切勿轻信广告和传言,擅自频繁地更换降压药,因为每换一次药势必会引起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会加重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伤。
误区六 药物吃得越多,血压降得越快,病好得越早
许多高血压病人经常会有这样的顾虑:“医生,我吃的药怎么才这么少,这能治病吗?”田野给出的解释是,降压药不是吃得种类越多效果就越好。用药的目的是有效、平稳地降压,其中平稳降压尤为重要。如果患者擅自增加药物剂量使血压降得太快,易导致心、脑血流灌注不足,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降压治疗应从小剂量降压药起步,根据需要逐渐增加剂量,以确保血压缓慢、平稳地下降,使机体逐渐适应新的血压平衡状态,这才是合理和科学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衣晓峰 生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