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过剩、吃多动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糖尿病大军也日渐庞大,其中,95%以上的患者都属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2型糖尿病。而对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治疗是他们少不了的治疗手段之一。
研究显示:Ⅱ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迟
基础胰岛素用得较晚,剂量调整不充分等使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达标率低。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显示,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起始胰岛素治疗时,其平均病程已达6.4年,事实上是在确诊两年内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最高。
这项名为“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观察登记性研究”,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起,赛诺菲支持,北大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实施,调查了近两万名患者。结果发现,有55.9%的人在患病早期并未及时采取基础胰岛素治疗。另外除了起始使用过晚,研究也显示有四成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中未调整过胰岛素剂量。尽管有仅60%的患者进行过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但许多患者使用剂量仍然不足,导致近60%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不达标。
专家告诉你:胰岛素治疗的误区有哪些
在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看来,胰岛素是治病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用上它,就说明医生对自己“没别的办法了”。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的确,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仅仅通过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病情,但总会有一部分患者通过上述干预手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若血糖得不到良好控制,时间拖得太久,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胰岛β细胞就可能彻底丧失恢复功能的机会。
然而,长期以来,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友,经常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忠告”—“千万别用胰岛素,一用上就撤不下来。”许多内分泌科医生常常深感劝说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之难,医生虽然苦口婆心地劝说,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医生都无可奈何。于是,许多该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次次地拖延了治疗,最终受害的是患者本身。据家庭医生在线一项调查,四成糖尿病患者由于担心经常注射胰岛素会上瘾,所以不敢频繁使用。
“胰岛素使用会上瘾”的说法是错误的。胰岛素使用是具有适应证的,而且并不是一旦使用胰岛素就表示一辈子都需要依赖胰岛素。更准确地说,胰岛素就像营养摄取物一样,当身体已不能生产和分泌的时候,就需要外源性补充,是人体所必需的。胰岛素使用周期需视具体情况来定—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病血糖很高,空腹血糖超过12mmol/l,餐后血糖超过20mmol/l或25mmol/l,这类糖尿病患者需要在短期内接受胰岛素治疗,一般1-3个月就能将血糖降下来。
经过几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能达标,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一重要指标仍不能达标,表明胰岛功能的储备已很差,就有补充外源胰岛素的必要。糖尿病导致血糖升高,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患者的健康。如果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可影响心脏、肾脏以及视力等,引起诸多并发症。因此,当口服降血糖药物不足以控制血糖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了。否则,时间拖得太久,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胰岛β细胞就可能彻底丧失恢复功能的机会。
部分患者有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绝对需要胰岛素来救命。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患者,如急性心梗、急性高热、急性感染等;有严重的慢性进行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的血管病变、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糖尿病肾病,也都需要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如果未能合理应用,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特别是一些年纪大、反应差、用量较多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专家解释,几乎所有进行降糖治疗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低血糖,关键是要注意发生低血糖的次数要少,程度要轻。如果出现饥饿、出汗、心慌,可适量加餐,以避免严重的低血糖(昏迷)。其实,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是可以避免低血糖事件的。
胰岛素与饮食的关系非常密切,饮食过多,即使打了胰岛素,血糖一样会升高。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尽可能根据血糖的高低来调整饮食和确定胰岛素量,不吃东西就不需要打胰岛素,进食量少时就少打胰岛素,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至于体重增加,专家解释,胰岛素是促进合成的激素,可以合成脂肪、蛋白质、糖原,促进细胞的生长。如果血糖控制好,有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但通过对降糖方案进行恰当调整,可以减轻胰岛素治疗引起体重增加的程度,比如,打胰岛素时,联合应用二甲双胍等口服药,就可控制体重。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