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健康>>老人

别再把黄斑前膜当作老花
发布日期:2015-06-09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大叔大妈也成为新潮的手机一族。不过,视力基础不佳与手机久视疲劳使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此前,长沙张大妈因老眼昏花误认为自己充值了20万的手机话费而焦急失措,最后发现自己是错买了理财产品,弄得家里人互相埋怨争执多日。事后张大妈第一时间去医院配镜,经诊断,罹患了黄斑前膜。对此,著名眼科专家张淳博士提示,其实许多眼病都会引起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老年人总希望通过配镜解决视觉问题,可能反而错失了找出眼疾“真凶”的最佳治疗时机。

  一旦出现视物变形须“备受关注”

  据了解,老年人许多眼病的前期表症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老花眼和黄斑前膜都会导致视力下降和视物模糊的症状,让真正罹患黄斑前膜的患者产生自己是老花眼的错觉。张淳博士介绍说,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减退,导致变焦能力降低。因此,老年人由于影像投射在视网膜时无法完全聚焦,看东西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与老花眼相较,黄斑前膜则是眼底黄斑区的病理性问题。张淳说,黄斑前膜是指黄斑区靠近视网膜的无血管纤维组织膜,这一位置的纤维组织膜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了视物模糊的症状。

  该如何区分这两者呢?张淳博士认为:“任何累及黄斑部的病变都会引起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视物色暗、复视、变形等症状,黄斑前膜也不例外。”张淳指出,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黄斑前膜多是由玻璃体后脱离所导致的,这是因为眼底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非常符合老年性玻璃体变化的规律。而眼部黄斑疾病一旦晚治或不治,都会使黄斑区的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恢复,发展到后期导致失明。

  张淳提醒,由黄斑前膜引起的视物变形比黄斑区的其他病变都更为典型。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进行专业的眼检查,如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等诊疗检查手段,才能真正确定是否罹患了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手术宜早不宜迟

  张博士指出,目前临床上对于黄斑前膜的治疗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手术与否取决于患者症状、视力下降程度、视力要求、是否伴随眼部其他疾病、年龄以及对侧眼情况等的不可测因素让治疗时间趋于不明朗化。

  张博士说,现在依然存在“提倡晚做手术风险小”的观念存在。这种观念认为,过早实施手术,纤维膜剥离难度高,手术失败率也会相应增加。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即病人会因手术失败率高而对手术敬而远之,推迟接受手术的时间。错过了黄斑前膜的最佳治疗时机,最终使手术效果更下一成。

  “在我看来,黄斑前膜手术宜早不宜迟。”张淳博士建议,手术早做对患者有好处。但是晚一些做,医生的压力会比较大。手术指症不应以医生的压力大小为标准,而应以患者为出发点,才是一名医者应该做的。“因此我认为,视力处于0.3至0.7之间的黄斑前膜患者一旦出现了视物变形,就必须要实施手术,剥离纤维膜。”

  医技只为患者保驾护航

  张淳博士解释说,目前,黄斑前膜的手术方式借助了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利用玻璃体切割头将微小的镊子送入眼底黄斑区的视网膜上方,剥除纤维膜。他解释说,黄斑前膜手术需要玻璃透明无色的薄膜,因而这是对医者精力、体力和专注度的要求都非常高。高倍显微镜下的剥离术,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下层的视网膜,所以技术非常关键。此外,内界膜接近人眼的黄斑区,针对部分内界膜易碎或粘连黄斑点的患者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了。

  近来,同时罹患白内障和黄斑前膜的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张淳博士表示:“对于复杂眼病的联合手术,时间长短就决定了患者的恢复情况。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医者的技术越成熟,手术的时间就越短,患者的恢复就越快,并发症越少,不用再被术后的角膜水肿及出血所困扰。”

  对于黄斑前膜手术,如今普遍的技术是在内界膜上使用色素对其进行染色,便于纤维膜的分辨与剥离。张博士却提醒,此类应用于患者眼部的染色剂虽然是医用的,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毒素,这种毒素可能会损害患者的视网膜。医疗设备可以提供良好的显微效果,却无法省去染色这一步骤。医生之所以需要精进医术的目的就在于此。医技成熟的眼科医生可以熟练地在不加任何染色剂的情况下,剥除其透明纤维膜。

  张淳博士指出,黄斑前膜的恢复并非立竿见影。术后患者的黄斑水肿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完全吸收。因而术后复查实时观测黄斑水肿情况十分重要。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的帮助下,患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黄斑部的水肿吸收情况,同时也便于医生对黄斑前膜的恢复做判断。 
 
    (来源:新民晚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