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常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能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
●该病容易复发,想要减少复发的次数,长程规范化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心理障碍或情感障碍通常只跟心情沉郁、精神不振、沉默不语、悲观消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专家提醒,有一种情感障碍叫双相情感障碍,患有此病的患者,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时而疯狂,时而沉郁。因此,患者很可能表现得非比寻常的“开心”和乐观,或者讲话滔滔不绝,思维奔逸。正是这种带有“欺骗性”的表现,让很多患者不能认识到一些“警告信号”,未及时治疗而使疾病趋于恶化。
典型案例
前半月“前途光明” 后半月“人生黑暗”
今年24岁的张咪大学毕业后,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初入职场的她,虽然薪水微薄、工作繁重,却甘之如饴。工作几个月后,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一切如此顺遂,美好的未来就此展开。她开始觉得自己变聪明了,做事效率很高,晚上根本睡不着,一般睡眠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第二天仍觉得精力充沛,整天想找个人聊天……很快,她就开始觉得自己不应该做现在的工作,觉得应该去做一些“大事情”,于是,匆匆提交辞呈,离开了公司。但是,辞职后的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逛街、刷卡消费,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这种状态大约持续了两个星期,男孩觉得她太不靠谱,成天说大话,跟她提出了分手。
她顿时感觉自己的人生堕入黑暗,总是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坏,认为自己会孤独一生,开始有意减少与外界的联系——成天待在房间里蒙头大睡。直到日前,她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心理门诊就诊。经详细问诊,专家诊断她为双相情感障碍II型。
典型特征
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伯荣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通常情况下,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因人而异,有些人易患有单一的躁狂或抑郁,而另一些人却是两种双相类型交替出现。”
周伯荣指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时而疯狂,时而沉郁,就像前面提到的张咪一样,在躁狂发作期间,她的表现为话多、活动过度,自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人,也可能会出现鲁莽行为,如一时冲动辞去工作,刷取巨额信用卡消费等。而在抑郁发作期间,她又表现为感觉人生没什么希望、睡眠过多、自我厌恶感强,绝望等。
专家提醒
睡眠过多 警惕双相抑郁
周伯荣说,一般来说,人们更多关注普通的抑郁症,却很少有人留意双相抑郁。双相抑郁多有家族史,发病年龄早,起病高峰在15~19岁,通常在25岁前起病。“在发病前,性格往往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环性情感气质,更易出现发作性情绪波动,频繁出现难以预测的抑郁、焦虑、易激惹、冲动的短暂发作,情绪变化与季节相关,呈反应性心境波动。”他说,他们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睡眠过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其中,睡眠过多对双相抑郁的预测价值较大。”
周伯荣提醒,双相抑郁发作时常见的症状主要有:感觉绝望、悲伤、空虚;易怒,发作性心境不稳定;开心不起来,不能体会快乐;整日都觉得很累,不想动;动作缓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有时感到食不知味或体重变化;睡眠问题,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注意力和记忆力问题;出现无价值感或内疚;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或自杀、自伤行为。
综合治疗
用药+心理治疗+改变生活方式
周伯荣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由于其情绪容易出现跌宕起伏,不仅会破坏患者的人际关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家庭生活,还会升高其自杀风险、缩短健康寿命,因此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容易复发的疾病,想要减少复发的次数,长程规范化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是药物治疗。心境稳定剂可缓解躁狂或抑郁的急性发作症状,帮助预防此类发作;新型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躁狂,有的也用于维持治疗,预防患者复发;此外,还需要服用抗抑郁药。
“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周伯荣解释,对于急性期患者,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和预防复燃或恶化,治疗时间为6~8周;巩固期的患者以防止症状复燃、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为目标,其中以抑郁症状为主的患者治疗时间至少为4~6个月,以躁狂症状为主的患者治疗时间至少2~3个月;在维持治疗阶段,防止患者复发、维持患者良好的社会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治疗目标,治疗时间应维持3~5年,反复复发和发作者需要长期或终身维持治疗。
其次,需要辅以心理治疗及家庭支持。单纯的药物治疗常常不足以完全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的最有效治疗策略包括联合用药、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支持。
第三,还需要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我调整。一是要获取知识,识别早期复发症状,配合治疗;二是减压训练。避免高压力的环境,维持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尝试一些放松技术,如冥想、瑜伽、呼吸训练;三是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四是健康的自身管理。通过规律的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帮助稳定情绪。五是自我情绪监测。保持对症状跟踪,当观察到自己的情绪就要转为失控的迹象时,就要及时阻止。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