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 三补是关键
发布日期:2014-07-28
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天热使得人没有胃口吃饭。伏天出汗多,体内的维生素就会随着汗液流失,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水分和营养人就会出现中暑和眩晕的症状。所以在这三伏天气里更要注意养生和防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三伏养生方法。
三伏应三补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但酷暑盛夏之时进补会不会有“火上加油”或“虚不受补”的副作用?答案是否定的。
“三伏”之际,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阴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生理状态。汗出太多,机体就会丧失大量水分、无机盐类和维生素,加之夏季胃液分泌相对减少,功能低下,影响消化吸收,致使营养补充相对减少。此外,酷暑夜短,蚊虫干扰,睡眠相对不足,从而易使人体出现虚证,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只有用“补法”才能调整机体功能。
对于阴虚者,天气越热则阴越虚,阴越虚则虚火越旺,此时补阴,犹如久旱遇甘霖,不会“火上加油”。对阴虚内寒者,暑热越盛,阳气越伤,体内越寒,此时进补,恰似雪中送炭,也绝不会“虚不受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补?所谓“补法”,并非单纯地进食美味佳肴或吃补药,而是综合调摄。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等。
“神补”:顺时调神
在盛夏时节,宜顺应自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适当晚睡,早些起床,中午适当安排午休。
在清晨或傍晚时,可选择公园、河边、湖畔、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锻炼,使心情舒畅,胸怀宽阔,神清气和,精力充沛,心神得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参加外出旅游、消夏避暑,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食补”:因人施膳
“食补”是指用不同食物补养和调整机体的偏颇。体质偏阴气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鸭、鹅肉做菜肴;偏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鸡肉、羊肉等,以温中益气,填补精髓,增强体质。
夏季由于人体消化功能较弱,除适当服食一些上述补品外,饮食宜清凉味淡,少食肥甘油腻厚味之品。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适当饮用一些保健消暑饮料是必要的,但切忌过度贪凉饮冷。大汗之后不可暴食冷饮,某些慢性病患者更应有所选择。
“药补”:辨证服药
阴虚体质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滋阴清火、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等以及生脉饮、西洋参蜂王浆等中成药。阳虚者可选用巴戟天、蛤蚧、鹿茸等助阳之品,或选用金匮肾气丸、龟龄集等中成药。偏气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
(来源:中国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