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现场排队等号的老年人,疫情期间就诊遇上烦心事,由于不熟悉网络和实名制预约,只能向年轻人求助。
昨天,古稀之年的孙老伯去医院复诊配药,膝盖疼了大半年,到了医院门口才知要预约,“听说要实名制,没想到不预约不能看病,本来不想打搅上班的女儿女婿,现在只能打电话让他们帮忙。”
疫情期间大力推行的互联网就医新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患者,可作为就医主体人群的老年人,该如何适应这一新生事物?
线上操作大多要求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互联网医院近日上线运行。首批上线的科室有老年科、内分泌科、肾脏科、妇科、肝脏外科等。院方介绍,运行平稳后,在线就诊科室范围还将逐步扩大。参与首日线上坐诊的老年科主治医师吴闻慧说:“疫情发生以来,来院患者人数明显下降,近日随着复工复产,门诊量稳步回升。”
互联网医院没上线前,许多老年患者会在简易门诊配药。专家说:“简易门诊并非只面向老年患者,以慢性病、常见病配药为主。”上线首日,老年科接诊6名患者,“总体比较顺利,通过和患者交流,我们觉得老年患者也有能力自行操作一些简单的线上问诊。”
首家获得“身份证”的上海实体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分院(徐汇区中心医院)内,老年科虞莉娜医生说,老年人网络就诊,开始操作确实有些不熟悉,尤其是一些病史资料拍照、上传等,如果子女在家会方便许多。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更多老年人选择前往实体医疗机构,全预约、填写流调表等一系列对年轻人轻而易举的操作,老年人看来却一头雾水。在长海医院门诊部,老年人排队挨个等着进门诊,“医生,子女不和我住在一起,预约我不会弄,你来帮帮我。”刘阿姨复诊糖尿病,“在这里看病习惯了,疫情期间没想到进医院还挺麻烦。”刘阿姨说,“等一会不要紧,现在医生护士都很忙,他们帮老人填流调表,挺不容易的!”
手机字体太小眼睛看不清、入口太多找不到……进入医院的“前道工序”对不熟悉网络的老年人,着实有些麻烦。五角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上午就诊高峰也有排队现象,每位患者间隔一定距离,很多人不熟悉填写流调表程序,护士耐心帮助填写,候诊时间一般需要半小时。一家三级专科医院门诊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常遇到类似老年人对网络预约无所适从的状况,医院为此保留了电话预约传统方式。
线上就诊以续方为主
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说,要让老年人改变就诊习惯,需要过渡措施和技术支持。他建议,建立家庭账户,由子女在线上帮忙填写流调、实现预约,“目前支付等流程接入医保,因此一人绑定一张卡,未来如果有可能建立家庭账户,子女代操作支付,普及率会更高。”在设计软件时,应尽可能应用“老年友好型”,字体设计大一些,入口减少一些,“一键进入”尽可能让老年人操作顺手。
吴闻慧在线上接诊首日,遇到一名71岁患者,老伯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在仁济医院门诊随访。线上就诊时,老伯提出有胸闷症状,“我建议他尽快来院检查,但老伯说既然挂上号了,还是想先开点常用药。”吴闻慧有些无奈,“我们建议,老年人群若出现胸闷、头痛、四肢麻木等新发症状,需警惕心脑血管疾病,不可耽误诊疗时机。家中如有小辈,也应及时劝告。”
专家提出,互联网问诊有其自身局限性,主要功能以“续方”为主,如稳定的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咽炎、慢性肾病等。但有几个问题市民必须注意。首先,慢病患者最好在线提供完善的病史信息,并将其上传平台,供线上医生参考,快速开具药方。其次,有些患者会提出需要某种具体的药品,但药品目录有限,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所有患者需求。最后,很多线上问诊以承担续方的基础任务为主,如患者有明确的专科问诊需求,如泌尿、乳腺等疾病,或出现病情波动的急症,还是需要前往医疗机构线下就诊。
(来源: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