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的历史溯源——“天人相应”
冬令进补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历史悠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顺应自然是人们养生应当遵守的规律,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阶段,人们食欲增加,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
冬令进补的常见误区——“温热生火”
虽然冬令进补的概念广泛流行,但许多人并不了解如何正确进补。大家考虑到冬季寒冷,倾向于选择脂肪多、口味重的食材,或是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认为其有暖胃、暖身的功效,却是“一补就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头面生疮、口腔溃疡、口干、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补就上火”不外乎“内因”和“外因”。第一,滥补。内因,素体有热,实热或虚热;外因,温热饮食生火动火。环境寒冷,机体却不存在虚寒的问题,不需要大量温热性质的食物,甚至需要清热或养阴,补错了方向。第二,蛮补。内因为主,素体有虚,虚不受补;外因为辅,温热伤阴。脾胃虚弱,难以运化大量温热滋腻之品,虽云“虚则补之”,但药性略温,极易伤阴,出现“上火”。第三,呆补。外因为主,进补的食物或药物缺乏灵活组合;内因为辅,体内气血失于条畅。简言之,就是呆板地补。清代罗美《古今名医荟萃》中提出“推有补益之品,久服多服不妨,但不宜呆补。以行滞分销之品,用之则万全而无弊矣”。进补的同时,我们建议根据体质加入理气、活血等行滞分销之品,使得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中医说的攻补兼施就是这个道理。
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暂且可以把几种“上火表现”理解为“炎症表现”,具体原因涉及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等多个方面,难以深究。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高脂、高糖饮食会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因此,不难理解,冬季进补备受追捧的热气羊肉、冰糖黄酒煮阿胶,许多人“一补就上火”。建议冬季也要均衡饮食,控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
冬令进补的多种方式——“有的放矢”
冬令进补有多种方式。有人将其区分为:一般健康人群增强体质的一般性进补,以及体质偏颇人群调整机体平衡的针对性进补。有学者认为,冬令进补应以气血阴阳分类,具体有: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另有人指出,以药物性能分类,有峻补、滋补、平补、清补、温补之分。其实,以上分类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补的目的”。俗话说,“药无贵贱,对症最宜”。冬季进补应当根据受补者的体质虚衰程度,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方法,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总之,冬季进补,首先,要了解自身所需,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其次,进补的食材药材需要合理搭配,必要时可以咨询医生。
(作者为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姚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