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诗中“不觅仙方觅睡方”,便显古人对睡眠的重视。
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据统计,65岁及以上人群中,失眠症的发病率为20%-50%,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老年人会出现睡眠节律紊乱和夜间片段睡眠等症状。
眼下,正处季节交替之际,气压出现波动,人体更易出现失眠易醒等功能性症状。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季节性失眠”,对于本就有睡眠障碍的人群而言,换季时期的睡眠状况会更加糟糕。
约三分之一人群对气候变化敏感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症状将失眠分成三类:
早段失眠——即“睡不着”,表现为难以入眠型,指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
中段失眠——即“睡不香”,表现为不能持续沉睡,容易惊醒或反复憋醒,且几乎每次醒来的时间超过30分钟;
末端失眠——即“睡不久”,也称早醒,表现为醒得很早(比平时早1-2小时),想继续睡却又睡不着。
当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时,很容易使人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而造成大脑分泌激素紊乱,出现季节性失眠。
在医疗气象学中,有一种现象称作“气候变化过敏”,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人体不适(包括失眠等),且气候变化过敏的发生频率并不低。国外研究发现,约1/3人群对气候变化敏感,而且这种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当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时,气压会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大气中的重力波。重力变化作用于人体后,可使人出现失眠等功能性症状,因此可视为季节性失眠的原因之一。这对于本身就患有失眠障碍的人群而言,换季时期的睡眠状况会更加糟糕。
目前,临床上根据失眠的迁延时间,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短暂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少于一周。一部分人群感受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等,或遇到气候、气温变化,或睡眠规律突然改变时(如倒时差、轮班工作等)都会不同程度出现短暂性失眠。这类失眠一般会因逐步适应情绪、环境而缓解改善。当然,部分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也会迁延而加重。
短期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一般与相应的社会事件相关,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
慢性失眠即失眠时间长达一个月以上。临床上,当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并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障碍所致的睡眠障碍时,就能诊断为“睡眠障碍”。
长期失眠危害多
长期失眠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心脑血管疾病增多:长期失眠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使重要脏器处于缺血状态,可以诱发心律不齐、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甚至可以引起猝死;
■记忆力衰退:严重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判断能力,引起记忆力减退、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导致大脑功能弱化,引起过早衰老的现象;
■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失眠往往导致白天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紧张易怒,周围人相处不融洽,抑郁、烦闷;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失眠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能力下降,产生抑郁、焦虑、精神紧张等情绪,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女性会内分泌失调,肌肤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到肌肤状态,出现脸部色素增多、脸色暗沉,导致皮肤蜡黄,眼睛也会出现浮肿的现象,严重者引起神经官能症、精神障碍等。
多方面入手改善睡眠
出现失眠也无须害怕,多数情况下失眠只是身心失衡的一个小小警报信号,其本身并不危险,可以先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如果迟迟不能缓解或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寻找原因
分析有无药物或疾病影响:需考虑自己已有的疾病近期是否出现波动;失眠前有没有新加用某种药品或保健品;近期有没有新出现某些症状,如神经科症状(头痛、头晕、健忘、感觉或运动异常等)、精神科症状(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担忧、紧张害怕、精神亢奋以及躯体焦虑症状,如心慌、尿频等),将这些情况告知医生,医生会据此进行适当诊治。
■记录睡眠
可以尝试为自己记录睡眠日记:以每天24小时为单元,记录每小时的活动和睡眠情况,连续记录时间是两周(至少一周)。
为自己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并建立良好的生活与睡眠习惯,比如,不提前上床,不长时间补觉,不在日间长时间卧床,规律饮食、适度活动,不在睡前做剧烈运动。
■适当用药
目前有多种助眠药物,特性和效果各异,可以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临床上,很多睡眠障碍者特别害怕安眠药成瘾,在需要服药时盲目拒绝药物,或者自行减少剂量导致达不到改善睡眠的效果,假以时日,导致其他疾病如焦虑症等。
首先要了解的是,“成瘾”和“需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需要安眠药改善睡眠者,服药是“需要”。对于那些盲目使用药物者,对身体和精神状态带来不利影响,这才是“成瘾”。
其次,要明晰睡眠是生理过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睡眠时间标准。只要白天不困倦,对生活工作没影响,有人只睡几个小时或十多个小时,都可能是正常的。不能过度关注入睡和起床时间,盲目通过增加或减少药物控制睡眠,这样容易导致药物成瘾或者损害大脑的正常运作,导致疾病。
另外,要提醒的是,对于单纯失眠的患者,安眠药能有效改善睡眠。但还有一部分患者到了换季时节,容易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比如,动不动就想哭,情绪特别低落,合并有严重失眠、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短、食欲减退、易怒等。
很多时候,患者本人并不能察觉到自己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而简单将身体不适归结于睡得不好。这种情况下,应尽早寻求专科帮助,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抗焦虑药物及抗抑郁药物比安眠药物更为重要。
小贴士
餐桌上的天然“助眠剂”
【萱草花】又称忘忧草、黄花菜。根据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理论,具有良好的安眠功效。食用可煲汤或炒菜。
【小米】在所有谷物中,小米含色氨酸最为丰富,具有镇静、安神、助眠的作用。小米含有大量淀粉,容易产生温饱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进入脑内的色氨酸数量。
【核桃】可改善睡眠质量,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核桃配以黑芝麻,捣成糊状,睡前服用15克,效果明显。
【桑葚】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滋阴,改善睡眠的功效,桑葚可煲汤煮粥。
【牛奶】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可与中枢神经结合,发挥类麻醉、镇痛作用,让人感到全身舒适。临睡前喝一杯牛奶,可催人熟睡。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清伟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