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症状特点不断演变、进展,不同阶段治疗策略的制定需因病制宜、因人而异,让患者过好每一天。具体体现在:
病程早期,运动并发症尚未出现时,药物治疗目标应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单独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症状改善欠佳者或社会工作要求较高者可联合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刻意延缓左旋多巴的使用对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并无显著意义。
病程进展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因运动并发症而严重受损,治疗目标应采用药物,甚至手术治疗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改善运动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服药剂量、降低病残率。医生和患者都要摒弃帕金森病到症状严重时才开始药物治疗,到药物治疗效果不行才考虑脑起搏器治疗的观点,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在帕金森病晚期,吃药后出现运动障碍并发症,出现乱动;不吃药又动不了;再吃药又加重乱动,形成恶性循环。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脑起搏器治疗又给帕金森病,尤其是运动并发症治疗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打断上述恶性循环。
脑起搏器(英文缩写DBS)是继上世纪60年代发明左旋多巴以来,帕金森病治疗的最大进展之一。在本世纪初,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时机通常选择在帕金森病晚期,也就是出现严重的异动、开关现象等运动障碍并发症后,因此一般脑起搏器治疗的帕金森病病程平均为12年左右。晚期帕金森病脑起搏器长期效果使患者宛如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了从前。尽管开步、吞咽、语言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等中轴症状长期随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术后5年和术后8-10年,总的运动症状较术前分别改善45%-59%和23%-42%。脑起搏器治疗对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并发症的效果尤为突出,术后5年较术前改善60%-83%,持续时间缩短67%-100%;术后9-10年改善程度与前5年基本持平。脑起搏器术后5年和术后8-10年,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同术前相比分别下降43%-68%和36%-40%。
近年来,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时机有提前的趋势,有建议在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后一旦出现运动障碍并发症就进行脑起搏器治疗。这种“早期刺激”治疗的帕金森病病程平均在7.5年。2年后随访发现“早期刺激”症状控制明显好于药物治疗组,刺激组服用药物剂量明显减少,手术不影响患者认知,不造成神经心理损害。因此脑起搏器犹如一种“电子药”,早期刺激有可能给病人带来第二个治疗“蜜月期”。
虽然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人在患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这种治疗方法的。我国脑起搏器治疗指南明确规定了病人的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有了脑起搏器并不意味着药物治疗被画上句号。药物是帕金森病的最基本治疗,早期对症状缓解和控制非常有效,即使是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药物疗效减退的阶段,药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症状愈来愈重,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即使加大药物剂量,疗效持续时间也很短,效果有限,病人十分痛苦,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药性作用状态。这时病人需要借助脑起搏器消除神经核团异常兴奋,解除症状,帮助患者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改善患者在没有药性作用时的症状,减少吃药剂量,减少异动等药物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两者治疗方法互不对立,吃药不是为了不手术,手术也并不为了不吃药。病人需认识到,“一手帕金森药物,一手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中、晚期最佳治疗手段。
相关链接:
脑起搏器适应症:1、为原生性的帕金森病患者;2、曾经使用过左旋多巴药物治疗,且有效者;3、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下降,出现运动不能或运动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排除老年性痴呆和精神疾病患者。
手术时机:1、诊断明确的帕金森患者;2、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有些患者震颤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可以适当提前到3年;3、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个别身体状况良好,心肺功能正常,经评估可适当放宽至80岁左右;4、左旋多巴治疗曾经有效的患者;5、帕金森病病情2.5-4期的患者;6、对手术期望值合理的患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胡小吾 第二军医大学帕金森病专病诊治中心、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