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消融治疗术 肝癌治疗的新“明星”
发布日期:2014-01-14
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年发病人数占世界肝癌发病人数的55%,因此,肝癌也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肝肿瘤切除仍为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受身体健康状况、肝硬化程度、肿瘤大小、数目和部位等各种条件限制,真正适合手术切除者仅占25%左右。肝脏移植为伴有严重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因肝源有限、费用昂贵以及无法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等局限,真正能从肝移植获益的肝癌患者仅占冰山一角。
针对大多数肝癌患者一经诊断即失去手术机会的现状,几十年来许多非手术方法逐步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比如放射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即 “血管介入治疗”)等。肝动脉栓塞化疗、放疗等非手术方法创伤相对较轻,对患者全身健康情况和肝脏本身状况要求相对较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外科手术的缺陷,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然而由于这些手段的疗效与外科切除相差较大,有时还远不能达到部分肝癌患者彻底消灭肿瘤的期望。
能不能创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既拥有介入治疗的微创性,又能最大限度接近外科切除的治疗效果?上世纪九十年代,符合上述要求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终于在西方国家诞生,这就是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肿瘤局部消融治疗技术。
一“冷”一“热”两把武器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术分两种类型,即以注射化学药物为特点的“化学消融”以及以高热或低温为特点的“物理消融”。之所以称为“消融”,是指通过药物注射或物理方法使肿瘤完全坏死,获得类似外科切除的效果。化学消融的代表技术为“无水乙醇注射”,由于疗效不够确切等因素,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或最多作为辅助手段。物理消融诞生时间较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正式用于临床,然而一经应用即引起肝癌患者和专业医生的高度认可,被誉为肝癌未来的主流治疗方向。
物理消融治疗根据“冷”、“热”两种不同物理效应分为冷消融(“氩氦刀”)和热消融(射频)两种类型。绝大多数情况下先通过超声、CT或磁共振找到肿瘤,麻醉后,在上述影像方法引导下将一把15-20厘米的细长针(即“消融电极”)穿入肿瘤内部。消融电极即直接或间接引发超过肿瘤细胞耐受能力的高温效应,从而摧毁肿瘤细胞。穿刺点只有约2毫米大小的针眼,损伤极轻。
目前,以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为代表的“热消融”治疗占据着肿瘤消融治疗的主导地位。与“氩氦刀”相比,射频或微波消融更为快捷,大多1小时内即可完成全部治疗过程,其局部高达100℃以上的高温可将肿瘤细胞彻底“烧”死。
“新明星”也有禁忌
对于部位良好的小肝癌,射频消融可达到外科切除效果。借助一个不到2毫米的小针眼便能达到治疗目的,而无需外科手术20厘米左右的大切口。虽然射频消融也有一定风险,但与外科切除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程度更轻,大都易于处理。顺利的话,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一般几小时后即可下地走路,2-3天即可出院。射频消融疗效接近外科切除,但组织损伤范围小,因此可以反复多次进行。
当然,射频等局部消融治疗并非完美无缺。虽然与外科手术相比射频消融对于患者肝功能等指标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重度肝硬化和全身健康状况差同样是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禁忌。从现有研究资料看,肿瘤越大,消融治疗效果相对越差;肿瘤位置越危险,治疗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对于大肝癌和高危部位肝癌,外科手术优于射频消融。此外,射频消融治疗涉及影像学、肿瘤学、外科学等多个学科,对于医生的要求更高。
一般来讲,肝内肿瘤数不超过3个,最大肿瘤不超过5厘米是目前局部消融治疗的参考标准。
但是,该治疗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肝硬化中等程度以内,没有明显腹水和黄疸,凝血功能异常但经过治疗后接近正常。(2)肝癌患者不存在严重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3)肝癌没有转移到肝脏以外(比如肺脏、骨骼、淋巴结等),没有侵犯到大血管或胆管。这类患者既可选择肝切除手术,也可选择局部消融治疗,二者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射频等局部消融治疗常被医生和患者称为“微创手术”,原因在于没有切口和疤痕、恢复快、严重并发症少而轻等等。但是,无论该治疗多么“微创”,总归有着无法克服的治疗风险,尤其大肝癌和危险部位肝癌。切不可认为局部消融是小手术,忽视治疗风险。必须看到,消融治疗只是肝癌等实体肿瘤众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有其特定应用范围,不可盲目选择或随意扩大适应人群,最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
令人欣慰的是,建立在肝癌局部消融技术基础上,其它多种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也呈遍地开花之势。除了几乎所有实质性脏器的恶性肿瘤之外,包括肝脏大血管瘤、甲状腺和乳腺纤维瘤等良性肿瘤的治疗也逐渐成为局部消融的适应症。
(来源:文汇报)
(作者:孟志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