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

未化疗先恶心“反安慰剂”作怪
发布日期:2014-02-12
    临床上,约60%的癌症病人在化疗前就会感到恶心,这是“反安慰剂”效应在作怪。当病人被告知药物有许许多多副作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和强度将大大增加,这种心理作用无疑需要避免。
 
  大家可能对安慰剂效应有些熟悉,说的是给疼痛病人一种药物(并非真正对症药物,如生理盐水),告诉他这是治病的特效药,结果真能有效减轻病痛,有数据显示,有效率竟达30%-50%,可见,这种心理作用对病人是有利的。但是,还有一种对应的心理现象叫“反安慰剂”效应:同样给疼痛病人一种药物(仍为生理盐水),告诉他此药虽有效但有严重的副作用,结果真的发生了“副作用”,发生率也高达30%-50%。
 
  心理反应往往与个体性格有关。不同个人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没有优劣,社会不同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个体。一些疾病与性格有关,如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考虑问题过于周全的人容易患焦虑症、失眠症。这种性格往往不敢轻易服药,在服药前比其他人更关注药物安全性,他们会仔细阅读说明书。由于现代医疗法律要求病人享有充分知情权,药物说明书必须注明曾发生过的任何副作用(尽管罕见或轻微),以保护病人的权利,这样,药物说明书上就出现了副作用远远多于适应症的现象。对于有仔细阅读说明书习惯的焦虑症病人来说,相当于告诉他们这是“毒药”,“反安慰剂”效应几乎不可避免,还导致他们对说明书“没有副作用”的中草药的偏好。
 
  实际上,医生在做出诊断、处方药物时,若有超适应症用药、有严重副作用可能、有禁忌问题或重要主要事项都会告知病人,他们更担心说明书不注明副作用的药物。焦虑症病人则不宜细看说明书,尤其副作用部分,避免造成对药物不信任、发生“反安慰剂”效应,干扰正常治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黄流清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博士)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