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治疗认知促进项目启动
发布日期:2014-03-31
停药后有望不复发
“科学规范治疗乙肝,实现临床治愈目标”,一生一“试”,慢乙肝治疗认知促进项目日前正式启动。此活动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主办,将针对慢性乙肝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目标认知不足的现状,邀请国内慢性乙肝治疗领域专家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让患者更加明确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实现临床治愈,改善生活质量。
慢性乙肝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慢性乙肝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即表面抗原清除,这一概念逐渐被国内外乙肝治疗领域的专家广为接受。2012年欧洲肝病学会指南中明确表示“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是慢性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研究发现,经长效干扰素一年的治疗能帮助3%-11%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然而,这一概念在公众中的知晓率却很低。对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表示:“我们开展慢性乙肝治疗认知促进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患者能够正确认识慢性乙肝,科学规范治疗,提高依从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解释说:“慢性乙肝治疗仅仅实现病毒检测不到是不够的,实际上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都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只有达到持久的e抗原清除和转换,甚至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才能真正实现停药后不复发。有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至单纯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的患者,其肝癌发生率为0.1%,而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仅为0.02%,较前者下降5倍,接近未感染慢性乙肝病毒者的水平。”
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目标
启动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张鸿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和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就长效干扰素与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进行了探讨。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核苷(酸)类与长效干扰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达到的疗效也不尽相同。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都可以帮助患者实现乙肝病毒检测不到,但在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比例上,长效干扰素要高于核苷(酸)类。另一方面,核苷(酸)类仅有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即便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停药1年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长效干扰素在维持停药后的持久疗效方面独具优势。长期随访发现,经长效干扰素治疗实现e抗原转换的患者在停药3年后的表面抗原清除率达到30%。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的慢性乙肝治疗中,相对于核苷(酸)类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是实现表面抗原清除的首选治疗方案。虽然核苷(酸)类药物能更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复制,但是对期望实现e抗原转换或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只要条件合适,无论是‘刚开始治疗’还是‘正在接受口服抗病毒治疗’,都可以选择长效干扰素进行治疗,实现更好的治疗结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