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

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后患大
发布日期:2014-04-04
    近日,广州市区一年轻小伙当街抢过路行人早餐,引起大家注意。小伙子的家人闻讯赶至道歉,并称小伙子患有精神疾病。记者随后采访了解到:小伙子一直在进行药物控制治疗,但近期觉得自己好得差不多了,不愿意被人另眼相看,便自行停了药,没想到病情再度复发,给大家造成了困扰……
 
  据了解,中国的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治疗率即接受过正规精神病治疗的并不足1/3,如此大的治疗缺口,除了社会救助服务资源的不足外,精神障碍相对于其他病种具有更强烈的“病耻感”亦是不可估量。
 
  “病耻感”让精神障碍者隐形
 
  相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对吃药治疗上的接受程度而言,精神障碍者对治疗存在的“病耻感”更为强烈,危害也更大。
 
  事实上,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都市白领都会呈现 “精神亚健康”状态,甚至有一部分压力因素可能诱发精神障碍疾病,这些都需要做一定的心理疏导。但是,很多人听到要去精神科,内心都比较抗拒,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是“疯子”、“精神病”,从而选择自主隐形,导致得不到及时排解。
 
  而且,讳疾忌医,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和疾病加重或慢性化。一些患者贸然停药,造成治疗中断,导致病情复发、加重,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也给患者的家属带来烦恼,引起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甚至引发社会危害。
 
  三大因素诱发“病耻感”
 
  “病耻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于1963年提出,是指社会对具有令人蒙羞特质的个体产生的歧视反应,通常会引发对当事人的消极态度。
 
  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李洁教授指出,精神障碍“病耻感”心理主要由三大因素引起:一是知识方面的欠缺。社会大众,患者家属甚至患者本人对精神障碍缺乏了解,存在错位信息,认为重度精神病人不再拥有完整的社会观和具有危险性,从而造成精神病人的“病耻感”加强;其次,对精神障碍态度存在偏见,异样对待。另外,在行为上对待精神障碍也存在一定的歧视。譬如说,集体活动中把精神障碍者排除在外。
 
  但事实上,精神障碍者在经过治疗恢复后,很多病人是一样可以正常地工作、旅游或出席其他社会活动,很好地融入到大众群体里。
 
  专家支招:如何降低“病耻感”
 
  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降低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帮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治疗中,从而找回自我,获得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呢?
 
  李洁教授指出,首先精神障碍者要从自身做起,歧视精神病是个世界性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偏见;其次要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因社会偏见造成的不良人际关系,不要急于求成、大发雷霆或自暴自弃,加深别人的误解;同时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用行为来证明自身价值,消除歧视。最后,患者要定期到精神病医院门诊复查。
 
  此外,做好健康宣教和科普宣传,让患者知道其实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胃病一样,都有其生理基础。只要正规治疗,一样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痊愈。
 
  另外,在社会层面展开对精神疾病的研究,以及针对性的调研,增强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对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同情,消除偏见与歧视,对精神障碍者真正做到“理解、尊重、关爱”。
 
    受访专家:李洁 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余燕红)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