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有一张珍贵的合影,合影中的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对二战的结局和今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惜,这三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相继离世。究其原因,是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血压升高(特别是收缩压)是人体的正常反应,无需干预。
时至今日,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今非昔比,但即便如此,当我们会诊看到一40岁男性因未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导致脑溢血造成四肢瘫痪、失语,对提问仅能用眨眼表达想法,一旁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哭成一团的惨状时,仍深刻地体会到中国高血压治疗面临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控制率低”的现状,也更真切地认识到“一人得病,三代贫穷”的现实可能性。
高血压是公认的“隐性杀手”,持续血压升高会悄无声息地造成诸如心衰、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临床终点事件,因而,提升高血压的控制率刻不容缓。
我国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高血压管理策略,根据最新的中国高血压指南,策略主要分两方面:
一是诊治。我国已不断加强人群普查,使高血压患者能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就诊时,首先要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高血压诊断,其次要尽早排除由肾脏、内分泌、心血管和颅脑疾病以及药物、心理、妊娠因素所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近期更强调要同时筛查高血压引起的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粥样斑块或内膜中层增厚、微量白蛋白尿、脉搏波速度增高(反映动脉弹性)等无症状靶器官损害,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因为现代的高血压治疗不但要求降压达标,更要求选用有充分的循证学依据能遏制靶器官损害发展的药物,以便延缓高血压进程,防治相应的高血压并发症。
二是监测。除了去医院定期复诊,通过诊室血压调整用药外,现在更强调家庭自测血压对血压管理的重要性。目前高血压的随访在各级医院都可进行,但高血压的完整筛查和终点事件的诊治还是建议到配备有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和人员的医院进行。
除了按时吃药、定期复诊、自测血压,对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的高血压人群,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因为高血压等慢性病,现在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习惯病”。套用近期的热门词,就是要“断、舍、离”。“断舍离”,源于瑜珈修行,近两年被广泛延伸应用于家居整理和生活管理各方面,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斩断欲望,脱离执念。在高血压治疗的生活习惯调整上:
一要“断”:断绝不顾身体一味“求大求全”、“求多求好”希望“五子登科”的欲望,摆正心态,降低无止境的欲望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带来的紧张、焦虑以及受挫时的抑郁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避免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致难治性高血压。
二要“舍”:舍弃“饭后一支烟,赛似活神仙”的惬意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痛快生活,执行限盐、限酒、低脂、高纤维饮食;舍弃舒适慵散的生活,坚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从而有效控制体重。
三要“离”:离开“不头晕不吃药,一头晕猛吃药”的错误服药方式;离开“周围人说什么药好,就吃什么药”,拿自己当“小白鼠”以身试药的错误治疗理念。就诊时与医生及时沟通服药反应和家庭自测血压状况,减少随便停药、换药或随意搭配药物的发生,进而有效提高血压控制率。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和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经典老药效价比越来越高,新型药物推陈出新,高血压治疗药物不论价格,还是种类都已非常丰富,另外高血压治疗的新技术也在如火如荼地研究和验证中。我们只要秉持三心,即信心:相信高血压能被控制;恒心:持之以恒地服药和监测血压;耐心:让血压循序渐进地达标,在医患双方的不懈努力下,相信中国的高血压现状终将会被改变。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毅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邵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