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沪上女名医]抗疫宝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没染上肺炎,却得了“脑炎”?
发布日期:2020-03-30

  自1月中旬武汉肺炎被报道以来,发展至今已有大半个月。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度过了一个最难忘的春节——“云过节”。常规的走亲访友活动取消,改为微信朋友圈拜年;大年初一要抢的头香,改为在家里插上三炷香;公园里、小区内不见了往日的人群一片冷冷清清,就连马路上的车辆也寥寥无几。大家伙一时间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

  但是宅的时间久了,事情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做为一位精神科医生,我本能的感觉到自己的异常,给自己的问题下一个结论:虽然没染上肺炎,但是可能患上“脑炎”。当然,绝对不是指神经科学上说的脑炎,不需要抽脑脊液确诊,这里只是一个表浅的比喻。

  那么,为什么要给自己下这么个”诊断“呢?大家看看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症状“吧!

  1、虽然身体没有体温,但是大脑长期处于对疫情的发热状态。

  2、行为学改变:起床睁眼第一件事打开微信,刷新各种疫情相关信息,明明已经很眼睛已经很累了,但是手停不下来,不停的刷不停的看,刷无可刷了总可以歇歇了吧?并没有,因为还有信息更爆炸的微博等着诸君继续刷。巧了,正好朋友圈和微博除了疫情几乎也没有其他新闻了。除了刷手机,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做。

  3.情绪的改变:“哎呀,好感动啊,我哭了”!“苍天啊,这是人吗?气的睡不着”;“原来还有这种事?太可怕了”;“不行了,太惨了,哭晕在厕所”;

  “我去,我要爆炸了,太没良心了,是我在网上行侠仗义的时候了。情绪在这样的“感动-可怕-生气-愤怒”随切换循环往复。感觉自己的心情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是和朋友圈息息相关。

  4.社会功能的改变:复工的工作难以投入,坐在办公桌前焦虑的不知道该干嘛,“工作只能约束我的肉体,我的精神和朋友圈同在”。没复工(开学)的出现了强烈的厌工(学)情绪,明明积压了不少在家也可以做的未完。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类似的症状,可能你也和我一样得了这种“脑炎”,你被你的焦虑情绪控制啦!

  过度关注

  人在感受到危险时,会激发杏仁核神经环路,并出现相应情感反应——焦虑和恐惧。动物实验发现在刺激清醒动物的杏仁核,动物出现“停顿反应”,显得“高度注意”,人类也是一样。

  您有没有想过,其实不是微信微博只有疫情相关信息,而是你,甚至包括你的朋友圈,都处于全民焦虑中?焦虑使注意力产生偏差,对危险过度关注,随之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更容易被有威胁性的事情吸引。这就是为什么,在大众感到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压力时,危言耸听的言论更容易受到关注,继而失去分析问题的理智。

  在这里要和各位喊话:你有选择关注任何事件的自由,但是请一定不要失去独立判断问题的理智!你的焦虑甚至是愤怒,会不会是在没意识到时被“带节奏”了呢?其实,换个角度想,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如果让自己一直处于注意力漂浮、信息未加整理的焦虑状态下,只会事半功倍,恶性循环,让事情往更令人焦虑的方向发展。

  负性思维

  除了对危险过度关注,让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刷刷刷”停不下来,大家有没有发现另外一个现象?除了中立的疫情进展、防治指南外,好的消息没几条,坏消息却越来越多?

  首先声明,我们是一个“搞脑子”的公众号,对任何社会信息不做刻意的评判对错好坏。我们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思考一下?坏消息越来越多会不会和我们的“脑(焦)炎(虑)”也有关系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根据焦虑的发生发展机制来看,焦虑不仅来源于一种负性认知,还会让我们的认知产生负性偏差。焦虑会扭曲你对世界的看法,让你看什么都往最差的一端想。

  焦虑时最常见的两种负性自动思维就是:

  以偏概全:一部分武汉人感染了,那么有所有武汉人都有可能携带病毒;病毒由野生动物来的,那么所有的动物都不能触碰或饲养。

  非此即彼: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紧缺口罩等防护隔离用品,那么口罩肯定都被送到了达官贵人的手里。

  客观的思考:事实是“一部分武汉人被感染了/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病毒/一线的医疗卫生人员紧缺口罩”;但是后半句“所有武汉人都有可能携带病毒/所有的动物都不能触碰或饲养/口罩肯定都被送到了达官贵人的手里”,则是被焦虑渲染过后,大脑做出的推理,却并非是绝对的事实。而让你恐惧、愤怒的恰恰不是前半句事实,而是后半句大脑的负性认知。

  作者:金金医学硕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